一、市场经济中有强制发生作用的规律性
规律这个概念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哲学提出的,它含有自然法则的意义。
规律是一种来自外部(客观)的强制性。面对规律,人的选择自由仅仅体现在你要成功还是要失败上。要不失败,人就不能不遵循规律。
在市场经济中活动的人,是以谋求最大利润作为经济活动目标的。这种有目标的活动,不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因为目标制约了行为。为了获得利润,人们不得不服从经济中的一些原则,不得不适应一定的客观情况。否则,就会招致经济活动的失败。
所谓市场经济规律,就是制约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能否获得利益,在市场竞争中支配成与败的普遍原则。
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重要规律。这些规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普遍出现,反复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不了解不重视它们,企业就不能赢利。违背它们,国民经济就陷入混乱。
以下的四个原则,可以认为是属于市场经济活动中反复出现和得到广泛验证的普遍规律。这就是:
1.市场有限性规律;
2.投资效益递减规律;
3.相对成本递增规律;
4.市场经济呈周期性上升与下降的运动规律。
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关系。
价值规律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竞争规律
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互相争取有利的投资场所和销售条件的客观必然性,它和价值规律一样,都是商品经济固有的规律。
供求关系
一定时期内社会提供的全部产品、劳务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质的适应性和量的平衡。社会再生产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如何补偿、在实物上如何替换的问题。
在再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既互相供给产品或劳务,又相互提出需求,构成了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供求关系。保持良好的供求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
扩展资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财政宏观调控30年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国政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逐步深化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不断丰富财政政策手段和方式,有力地发挥了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也探索和积累了一些有益的财政调控经验。
一、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财政调控
1978年到1992年,我国处于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这期间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好发展,市场微观主体逐渐形成,市场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同时,经济运行中经历了1979-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1年三个较明显的经济周期。政府在经济管理中开始有意识地发挥市场机制调控作用,并利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为以后的财政宏观调控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探索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运行
(二)开始发挥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
(三)开始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四)运用财政政策支持和推进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财政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的规则主要包括:自愿交易,平等竞争,诚实守信,等价有偿。
就是价值规律。
扩展一点就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
市场经济运行是指在一定的运行场所和制度环境中,在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支配下的市场经济的现实运作过程,即通过市场体系中的市场价格信号来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调整其消费与生产行为,实现供求与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的平衡的过程。
包括四层含义:1、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市场经济中的供求、价格、信息、竞争、利益等因素在现实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不断地使供需平衡,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 2、市场经济是在一定的场所中运行的。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3、市场经济总是在具体的制度环境下运行并受其影响,从而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经济表现出不同的具体特征。 4、市场经济的运行受到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支配,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具体体现。
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关系。
价值规律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竞争规律
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互相争取有利的投资场所和销售条件的客观必然性,它和价值规律一样,都是商品经济固有的规律。
供求关系
一定时期内社会提供的全部产品、劳务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质的适应性和量的平衡。社会再生产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如何补偿、在实物上如何替换的问题。
在再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既互相供给产品或劳务,又相互提出需求,构成了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供求关系。保持良好的供求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