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学习,增强教师的责任心
教师责任心的强弱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基础,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是无法圆满完成教学工作的。因此,增强教师责任心的工作要常抓不懈,每周例会和政治业务学习时强调教师只要学生一到位,教师要各尽其职,并在小节上周工作情况时要恰如其分地表扬认真负责的教师,对工作不到位、责任心差的教师要提出善意的批评和帮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要树立典型,让每一位教师尽心尽职,关爱学生,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建立寄宿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建立每个寄宿生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单位详细地址、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专门人员对寄宿生的档案进行管理,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三、配备好优秀的生活老师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加上学前时期娇生惯养,在校住宿学习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例如,恋家,恋父母,从床上摔下来,尿床等。生活老师则能够照管学生,在学生出现事故或生病时得到及时处理,让学生学得安心,家长在家放心。当然,生活老师必须要选有责任心、懂一些医学,并很勤快的教师。
四、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保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课内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还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有玩有乐,并且具有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戒除学生恋家、逃学、厌学的心理,让学生学得安心,因此,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少先队活动,并开展了找童真童趣的活动。如打牛儿、弹弹子、打沙包,踢毽子。
让他们在课余及晚上看看电视,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五、实行教师晚上轮流值日制度
合理及时的安排是学生安全工作的前提。为了让学生睡好觉,防止学生夜晚着凉、尿床等。我们制定了教师晚上轮流值日制度。安排教师轮流给学生盖被子,提醒学生起床大小便等。学校行政领导及时查岗,督促教师认真值日,并对学生就寝情况作好记录。
六、责任明确,分工合作
班主任管理好学生的学习、纪律,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好学生的安全和日常生活。如:早晨起床教会学生叠被子、打扫寝室、刷牙、洗脸、摆口杯、放置清洁用具等;就餐时督促学生把饭吃完,及时洗碗;身体不舒服带学生看医生,与家长取得联系,就寝时要查寝;学生逃学了要及时向学校汇报,学校派老师一同寻找;保育员就寝时陪护学生睡觉,平时给寝室消毒、开窗,让寝室通风透气;任课老师也要随时注意学生情况。发现问题与班主任交流。这样,教师之间做到了既分工,又合作,管理协调,学校寄宿生工作就能顺利开展。
七、加强与寄宿生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学校要向寄宿生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寄宿生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儿童努力学习,自爱自强。
八、重视寄宿生的安全管理
住校生安全是住校生管理的头等大事。就我校生源的实际,周边涉及到两个乡镇,7个村35个社的学生,家长忙于打工和从事农业生产,一般没时间接送学生,学校要加强对宿寄生的安全教育。学校必须确保学生寄宿期间的一切安全,保证寄宿生学习生活正常运行。学校领导经常利用每周教师例会(对教师)或升国旗仪式(对住校生)的时间,开展住校生日常行为中的安全教育工作,如严格遵守《安全值班制度》等。学校还专门针对住校生开展了“灭火演练”、“防火灾等突发事件疏散演练”及相关安全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向每一位住校生发放安全知识手册,开展发现身边的不安全行为,提安全建议,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住校生增加了安全意识,同学之间也能相互监督。
学校对住校生实行1日24小时监控。班主任、值班教师、生活老师分时段对住校生负责监管。谁失控、谁负责。住校生星期天下午到校——星期五下午放学离校,其间实行封闭式管理,如确有事需要外出,须有班主任或值班教师陪同或持有他们签名的请假条。为了防止住校生和走读的同学在放学时混在一起离校,必要时学校采取了集中放学的办法……
当然,如何利用好寄宿学校的条件,更好促进寄宿生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但只要在工作中多动脑,从关心、爱护寄宿生的角度出发,多了解情况,密切联系家长,认真解决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纠纷,做到学校、家长、社会紧密配合,就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