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态度问题至为关键,具有基础性、导向性、贯通性作用。在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行动方面,坚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灵活运用于客观实际与现实条件。
2、科学态度蕴含在理解、学习、运用、发展等主要环节中。一是正确理解,即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功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二是认真学习,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关于坚守人民立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关于人民民主、关于文化建设、关于社会建设、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世界历史、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等一系列思想。
三是灵活运用,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灵活地而不是刻板地、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运用于实践,运用于具体情况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之中;
四是创新发展,即在坚持与继承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集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性地提炼观点和升华认识,以新的认识和论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以新的思维和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时代。
3、在深切感悟体验中树立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的深刻揭示;
要深切感悟体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威力,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既要解释世界更要改造世界的旨趣追求,把握马克思主义始终致力于指导实践及在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
要深切感悟体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自身具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把握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思想灯塔及其展示的理论魅力;
要深切感悟体验马克思主义的深远影响,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价值目标,把握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对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实践、整个人类发展方向的影响与引领。
扩展资料:
树立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学风。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学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学风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恰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核心要义。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最根本的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我个人觉得当代大学生使命感应该是很强的,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是一二十年后的国家领导人,制定政策,法律,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一代人。
即使能够影响整个国家的走向的也许仅仅是中央那么几个人,但是余下的却担负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责任。看一看现在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每每在新闻出现让人出现一些让人惋惜的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我看有很大比率的素质问题。如果说大学生这个群体都不能带动国民素质的进步的话,哪到底哪个群体,哪个组织有如此庞大的数量,还有如此良好的理论基础来提高国民素质。
国民素质的提高,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质的变化。 可以给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道理沦丧,人生观,价值观的,世界观的偏离找到答案。
在这里我向北京大学的潘文石教授表达我的敬意。此人在秦岭研究大熊猫,一搞就是十三年,一年有大半年在山区蹲着,他的同学我相信有去美国享受资本主义腐败生活的,有北京滋润着的... 才是我们社会需要关注的,这才是我们应该投羡慕目光的人物。
哥几个如果有找不到目标学习的,潘文古教授的履历可以找来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早就提出并为大家所熟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为中国革命的历史所证明。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崭新提法,我认为具有极强针对性和时代感,在此,本人就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谈几点思考。
一、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把握住核心和方向
首先应该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是什么,在这里,“当代”和“中国”分别是两个关键词,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十七大报告中既是旗帜,又是道路,还是理论体系,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际上核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搞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握住重点,把大众化的重点放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普及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把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述的任务留给我们的理论家们,广大群众着重弄清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并打心底认同这些理论。其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是什么?就是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个特色:即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作为实践的特色,就是一定要面对实际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贴近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所谓民族特色,就是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有根,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时代特色就是必须与时俱进,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一致。
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注意分层次针对不同对象展开
十七大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想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理想信念的问题。共产主义曾经是我们的共同远大理想,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到了激励鼓舞人民共同奋斗的巨大作用。而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需要绝大多数的中国每一个人的理解和认同。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分层次确定重点对象很有必要。首先是领导干部,重要的是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它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关键要解决领导干部真学、真信、真懂的问题,能自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工作;其次是要解决公务员的理想信念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公务员队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信仰,就应该是本分,并且公务员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很多行为对整个社会的风尚都有着引领作用,如果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不信,不学、不知,那么社会其他阶层的信仰肯定出现严重问题;第三是有针对性地对广大的青年学生开展教育,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在他们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帮助他们学会用理论的思维分析思考身边的现实问题,学会理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很有帮助;最后是在广大老百姓中的大众化,关键在于从现实问题入手,不回避矛盾,帮助广大群众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重点即可,即,我们的旗帜是什么,走什么道路,当前面临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式解决,让他们有目标,有信心,从心底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
在宣讲十七大掀起高潮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听到听众在一些高质量的报告会后说:原来十七大精神还可以讲的这样生动。事实上,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将理论表述出来,让大众接受,本身需要较高的理论功底和对现实问题的极大关注以及对听众心理的准确把握。深入浅出,我理解“深”就是理论功底、理性思维、个性思考,“浅”就是事实分析、感性认识,心灵共鸣,这实际上是一个极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的同志既熟知经典,又能把握社会现实,既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又能准确把握各阶层人士的心理状态和现实需要。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真是一语中的!
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关键是要解决方法问题,只有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贴近人民关心的问题、贴近人们的思路和语言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决不是教条,它本身就是最鲜活的实践总结和提炼。在毛泽东那些闪耀着理论光辉又浸透着清新、活泼风格的著作中,理论与实践与中国本土特色那么有机融合在一起。翻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我们也常常惊讶地发现,在他们深邃的前瞻性思想和极负思辨的哲理性阐释中,无不生动展现着一幕幕当时的社会生活生动画卷,甚至《共产党宣言》等这样的政党宣言,在语言的表述上也充满文学的激情,极富感染力,穿过160多年的时光隧道,依然魅力四射,让人每读一遍都心潮澎湃。很难想象,象马克思主义这样在当时世界上激进、前沿的思想学说,如果没有转化为中国大多数人听得懂的话语系统,没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最终如何能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在很多人的心中,理论是严肃的,高高在上的,甚至天然是脱离实际的,因而是极难具有亲和力的,今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崭新命题提出后,历史给了我们基层理论工作者一个巨大的舞台,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现就做好这一工作的几点思考略陈如下。
一
在这里,首先阐明何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也许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马克思主义观,一般地说,就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具体地说,它至少具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发展、本质、特点、结构、体系、形态、功能和命运等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发生观、发展观、本质观、特点观、结构观、体系观、形态观、功能观和命运观等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首要内容。
再是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习、教育、宣传、解释、研究、运用、捍卫、坚持和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学习观、教育邸⑿??邸⒔馐凸邸⒀芯抗邸⒃擞霉邸⒑次拦邸⒓岢止酆头⒄构鄣鹊取U馐嵌月砜怂贾饕逵Α霸跹?觥薄ⅰ安辉跹?觥蔽侍獾幕卮穑?部梢运担?枪赜诼砜怂贾饕迨导?鄣乃得鳌U馐锹砜怂贾饕骞鄣闹匾?谌荨?
以上两方面内容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前一方面,即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看法,是后一方面即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后一方面,则是前一方面在主体方面、实践方面的体现,前一方面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后一方面上。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观的整体框架。
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样两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观的其他许多问题,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而且,其解决也都与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有直接的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观是多种多样的。从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观有正确的与错误的、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两类。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指的是那些能够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包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和看法)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对待马克思主义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或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与此相反的,则是错误的,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般地说,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但并不是每个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正确的,也不总是正确的,实践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样地,在我国高校,每个大学生也都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但是并不是每个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科学的。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
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加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由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与当代中国大学生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直接的联系。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有2300多万人。他们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对他们来说,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众所周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能否正确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与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直接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完成“历史使命”的情况,决定于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程度和水平。要真正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就不能不加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
其次,这是由目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教育的状况决定的。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在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从总体上说是科学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问题也是存在的,而且在有些人身上,在有些方面,有的时候,还很严重、很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对马克主义的内涵缺乏准确和深刻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尤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缺乏深入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结构和科学体系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形态及其相互联系认识不够;对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规律了解不多;对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功能存在着片面性的看法,如此等等。二是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缺乏科学性的认识,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不完全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学习马克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方法上存在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和做法,尤其在文本的学习、研究上思想不够重视,行动不够自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特别是必要的“灌输”,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强调坚持时,忽略发展,有教条主义倾向,并把必要的发展视为“自由化”,在强调发展时,忽略坚持,有“自由化”倾向,并把正常的坚持视为思想僵化,如此等等。总之,无论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都存在许多模糊的、错误的认识。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确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当前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存在的不足有直接的关系。一是在认识上对加强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没有完全到位,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行动上缺乏自觉性,没有明确地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内容加以强调。二是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只注意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没有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尤其缺乏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系统和集中的阐述;即使有些阐述,在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解上也还存在一些不完全科学的地方。三是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观也不是完全科学的,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某些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另有许多教师没有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作为自觉的行为。这些不足,必须克服。
三
加强大学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着重指出以下几点,恐怕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引导学生向“老祖宗”请教。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创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观点增添了新内容外,还留给我们一笔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比如,马克思关于否认他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关于反对对自己的学说采取“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的思想、关于“正确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的思想等等;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等等思想,都是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又如,列宁写下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史命运》等著作,直接论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问题,是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代表作。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等论述,都是对马克思主义观的创造性贡献。再如,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一系列论述,都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增添了重要内容。以上这些以及其他关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研究,以往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是不够的,现在是到了弥补这一缺陷的时候了。
第二,用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学生。在邓小平之后,我们党在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创新,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新思想、新观点。比如: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两个毫不含糊”、“三个思想解放”等等。这些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思想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直接而又特殊的现实意义。
第三,指导学生向实践学习。从特定的意义上说,我们的一切实践,归根到底都是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实践的成功,我们创造了确立并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宝贵经验;伴随着实践中的某些失误,我们又获得了不能很好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刻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是十分有益的;吸取失误的教训,也是特别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恩格斯曾经说过, 从错误的经验中学习,比什么来得都快。这是至理名言。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并注意用这些经验教训教育学生,就会使学生更好地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四、充分利用反面教员的作用,注意在破中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是自发的、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在与各种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对立、斗争中发展。毛泽东曾经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规律。列宁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同各种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斗争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毛泽东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同以主观主义为特征的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斗争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同“两个凡是”等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斗争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必须注意教育他们学会同一切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作斗争,在批判中建设、在破中立,充分发挥反面教员的作用,使他们在各种马克主义观的比较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第五,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要充分利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调整和教材建设的契机,在教材编写中,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重要内容予以特别的阐述,并放在首要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编写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编写中,也要结合其特点,加以适当的说明。
第六,做好教师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和培训工作。大学生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工作能否做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水平和科学性程度。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形式,帮助高校教师进一步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特别要使他们深刻认识和更好地掌握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七,深入进行学理上的探讨。以往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存在的不足,与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研究滞后分不开。吸取这一教训,现在,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研究,以便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在这里,我想提出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的建议。所谓马克思主义学,简单地说,就是以马克主义本身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学的研究内容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观,特别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研究和科学说明。过去,我们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内容的研究,而且侧重分门别类地研究,但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而马克思主义学的研究尤其薄弱,这恐怕是人们在确立并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上发生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说,在确立并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实践中的某些失误,与对马克思主义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准备不足有一定的联系。弥补这一缺陷,是我们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现在,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为我们开展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特别是马克主义观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把马克思主义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真正开展起来,力求早出多出精品或力作,为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提供学理上的支撑。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现就做好这一工作的几点思考略陈如下。
一
在这里,首先阐明何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也许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马克思主义观,一般地说,就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具体地说,它至少具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发展、本质、特点、结构、体系、形态、功能和命运等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发生观、发展观、本质观、特点观、结构观、体系观、形态观、功能观和命运观等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首要内容。
再是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习、教育、宣传、解释、研究、运用、捍卫、坚持和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学习观、教育邸⑿??邸⒔馐凸邸⒀芯抗邸⒃擞霉邸⒑次拦邸⒓岢止酆头⒄构鄣鹊取U馐嵌月砜怂贾饕逵Α霸跹?觥薄ⅰ安辉跹?觥蔽侍獾幕卮穑?部梢运担?枪赜诼砜怂贾饕迨导?鄣乃得鳌U馐锹砜怂贾饕骞鄣闹匾?谌荨?
以上两方面内容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前一方面,即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看法,是后一方面即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后一方面,则是前一方面在主体方面、实践方面的体现,前一方面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后一方面上。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观的整体框架。
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样两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观的其他许多问题,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而且,其解决也都与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有直接的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观是多种多样的。从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观有正确的与错误的、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两类。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指的是那些能够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包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和看法)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对待马克思主义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或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与此相反的,则是错误的,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般地说,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但并不是每个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正确的,也不总是正确的,实践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样地,在我国高校,每个大学生也都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但是并不是每个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科学的。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
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加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由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与当代中国大学生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直接的联系。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有2300多万人。他们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对他们来说,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众所周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能否正确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与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直接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完成“历史使命”的情况,决定于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程度和水平。要真正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就不能不加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
在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越来越重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 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当外国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时候,人民的民族精神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大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有人和兴旺发达。作为一个有着良好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不需要我们端起一挺机枪保卫家园,它要求我们热爱并关心政治,有远大而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地位和复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起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对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哲学的思想根基和客观内容,而哲学则是民族精神的整体形态的概念,是民族精神的容器。民族精神的发展、提升,会从根本上促进哲学的繁荣和发展;而哲学的繁荣和发展,也会引导和导致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和升华,甚至创造和铸就新的民族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华民族赋予其特殊的文化资源,也就是赋予其特殊民族性的过程。它也起着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深深的融合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导着大学生全面了解和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还是认识论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体,是提炼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世界观基础。将理论高度上升到与中国大学生塑造现代化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具体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指引我们拥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中国民族精神都能与时俱进,相互依存。
1、态度问题至为关键,具有基础性、导向性、贯通性作用。在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行动方面,坚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灵活运用于客观实际与现实条件。
2、科学态度蕴含在理解、学习、运用、发展等主要环节中。一是正确理解,即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功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二是认真学习,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关于坚守人民立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关于人民民主、关于文化建设、关于社会建设、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世界历史、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等一系列思想。
三是灵活运用,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灵活地而不是刻板地、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运用于实践,运用于具体情况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之中;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法国哲学家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远没有枯竭,……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
②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以实践为基础,丰富其内容、发展其形式,抛弃过时的个别结论。
马克思当时只能乘座四轮马车,列宁乘座的汽车早已进了博物馆。时代在飞速前进,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永葆青春。
总之,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