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蕾 贺静华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摘要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资料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和地质资料管理的双重要求和必然选择。通过互联网条件下,系统平台开发将传统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传输和交互处理有机整合,实现了实物地质资料在线办公、协同管理、资源共享的全新现代服务模式。在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平台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功能特点和技术要求,要推广实物地质资料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中的应用也面临着诸多亟待破解的体制和技术等各方面瓶颈。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 互联网 信息技术
实物地质资料指的是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对地质找矿、科学调查、矿产开发等工作具有重要价值的岩矿心、岩屑、各类标本、光薄片、化石、测试样品等,是地质工作深入推进的重要参考资料,是研究和评价地质矿产的重要依据,对地质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行业领域的蔓延和拓展,实物地质资料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和重要。
1 实物地质资料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意义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实物地质资料已经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化为信息时代的自动化办公、电子数据、电子文件等形式,在线检索、资源共享、一站式服务等已经成为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1.1 实现实物地质资料集成资源库
实物地质资料的实在性、准确性和现实性与信息化技术的交互性、共享性和集成化有机整合,可以将电子资料室、纸质档案等有效融合,按照研究、应用、查询等使用方向,整理各类实物、电子和纸质卷宗,并相应实施数据库同步建设,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电子化水平和使用效率。
1.2 提高地质资料综合服务水平
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外网受理,内网办公”的指导原则,依据“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总体框架,围绕地勘单位申报应用,地质资料馆审核验收、省级主管部门监管监控等环节,实现各类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的申报、实物的筛选、汇交、验收、移交、入库、掩埋、服务的全程在线网上办公管理及监管功能。实现对实物地质资料的监管和信息共享服务,并可依据数据来源、数据提供部门、数据使用者的不同权利与义务设定权限、加载退出、在线与离线等不同服务对象,建立省级、国家级工作成果数据的共享,形成全国、全系统实物资料一本账,强化监管,共享服务。
1.3 互联网信息技术倒逼实物地质汇交工作规范化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发展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与之相适应地会开发资料管理和系统应用软件,并在各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单位中推广和使用,这就形成了倒逼机制,为推动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在实物地质资料建设,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传输与管理,馆藏机构与汇交单位、信息化系统内外结合的网间结构,将多方协同管理、应用实物地质资料搭建一个高效平台;同时,在加快资料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为资料实体的管理提出要求,从而,倒逼汇交单位规范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提高汇交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1.4 充分发挥地质资料资源效益
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有机整合,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系统应用者通过互联网,将零散的、无序的资料信息融会贯通,将传统的实体管理向实体、数据、信息综合开发利用的模式转变,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集成式、协同式管理应用,发挥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2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应具备的功能特点
2.1 应具备CA身份认证安全保障
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系统建设安全性是第一位,应具备CA身份认证功能,在使用系统主功能前设置前置条件,即所有用户需用CA认证中心颁发的数字证书,通过系统安全网关和认证网关的认证后,方可登录使用系统,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
2.2 标准化实物目录清单申报功能
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基础,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要对所填报的材料提供标准化要件提示,明确必报要件及必填数据项,对实物清单中的数据进行合格性检查,为实物地质资料的发展、使用提供基础保障。
2.3 细化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指标体系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数据库应构建实物地质资料全程管理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需包括从实物目录清单申报、实物筛选、汇交、验收、移交目录库建设、掩埋、入库管理过程中细化的数据项,满足各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对象的需要。如:地质项目的类型(矿产、区调、水工环等)、项目的总体概况、取得主要成果、实物的分类(岩心、标本、化学样等)、钻孔的位置、总进尺(m)、取心、见矿深度、保存状态(全孔保管、缩减、埋藏、损毁)等信息。系统按照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原则,设计地勘单位、地质资料馆、主管部门网上管理办公流程,包括实物目录清单申报、实物筛选、验收、汇交、移交、掩埋、整理、入库、目录库建设、服务等过程,对实物地质资料实现全流程管理。
2.4 综合统计监管功能
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强化统计监管功能,对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分布情况及取得的成果进行有效监测和统计分析,实时了解和掌握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形成全系统一本账,为全社会提供实物地质资料的共享服务。
2.5 成果、实物地质资料内外网一站式服务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应与“成果地质资料管理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共享,为系统服务对象提供成果、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在内网电子阅览室及外网共享服务平台一站式查询服务。
3 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中实物地质资料建设的建议
3.1 建立健全实物地质资料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制度体系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集条理性、严肃性、趣味性和科普性于一体,是一项既服务于地质勘查,又具有科学普及意义的重要工作。为保障实物地质资料的长期健康发展,应建立健全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办法与分类方案,提高工作质量。一是建立完善的文件材料归档、移交及录入制度。确定实物地质资料电子档案的范围、资料的移交和上传等时间等相关流程,保障资料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二是建立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实物地质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地球资源,保管中必须建立严格的实物储存、清理、参观等制度办法,提高资料的安全度。三是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提高资料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责任感,对各种保密文件实行严格审批借阅制度,并加强网络管理加密制度,确保保密法在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中全面落实到位。
3.2 推动实物地质资料的标准化管理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资料管理系统一个重要分支,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技术性强、专业度高,其中包括现代化存储技术、存储信息的标准化等众多内容。所以,需要制定实物地质资料统一的规范标准,实现规范性数据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准确交换,有效破解传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制下的信息资源不成体系、各成一支的问题。同时,技术上的规范,能使不同格式、不同属性的信息数据统一标准,方便数据库的配置和资源共享。
3.3 建立实物地质资料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的长远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实物地质资料也是不断积累、不断增加的。实物地质资料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应以用户需求为立足点,以展示实物地质资料发展为着力点,既要避免重复建设,又要不断开辟新的服务功能。这就要求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部门在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同时,应对数据库信息进行长远规划设计。一方面,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对服务对象、实现效益、保存资料等进行分类分析,确定信息化建设所需更新内容,另一方面,补充完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做好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测算。通过逐步更新,循序渐进地实现实物地质资料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的长期不断发展。
3.4 加强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
加强馆藏机构建设是实物地质资料更好地服务社会、社会公众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不健全、条件差等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因素。要统筹协调实物地质资料人财物的投入,保障充足的馆藏空间和清洁的保管环境,并确保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建设等技术保障,为实物地质资料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创造重要条件。
3.5 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素质
实物地质资料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需要掌握诸如计算机、信息存储、数字化、多媒体、网络通信等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的开发还需要掌握扎实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知识,应该是从事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人员必须既掌握丰富的实物地质资料知识,又具备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管理的实用技能。管理部门应通过加强培训学习、建立轮岗交流、明确奖惩等措施,督促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应通过举办专业技术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断壮大行业人才队伍。
4 结语
实物地质资料的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实物地质资料载体的出现,都需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者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对网络环境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认识,加强互联网技术与实物地质资料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作用。实物地质资料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正处于日臻完善、如火如荼的发展期,信息手段的应用必将为实物地质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提供更加系统化、便捷化的功能条件,必将促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必将提高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东风,杨新泉,贺静华,等.浅析辽宁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2).
[2]宋艳秋.关于提高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0(15).
[3]倪春晓,段兆芳,宋焕霞,等.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标准研究[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1).
[4]张连芝.浅谈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云南档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