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魏晋南北朝是个很大的范围。
魏不同,两晋不同,南朝和北朝差异更大。
但有一些共同点。
世袭。家族势力非常庞大,世代承袭。到东晋时期,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国家被掌控在少数大家族手里,皇权很弱;但与此同时的北朝是完全不同的,士族受到摧毁,但依旧有一定实力。
重视文学。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书圣诗辞等等,成就璀璨。这个时代的上流人,即便是武将都精琴书善音律会作诗。纯粹的粗人是受鄙视的。主张文治,排抑武人。不务庶务,认为庶是低贱的,而清流是高贵的。等级制出身等等,这些很重要。就算是皇亲国戚,暴发户和流传深远的贵族之间,有很深的鸿沟……不是有钱有权就敢称地位相似,关键得有显赫的出身和优良的家族文化。虽然有点过分,但那个时代确实培养出很多精妙的文明。比如说竹林七贤,那不是随便两个有才的人脱个衣服喝点酒摆个龙门阵就引人发狂追捧,看看他们的姓氏和出身的家族吧。
文化,其实,那个时候的文化是垄断在少数士族手中的。他们本身就是文明的核心。所以今天你读到的,这个时期的史,绝大多数是关于他们的历史。
这个时期的人,挺尊重他人想法的,某些思想和行为都比较自由,比现在还开放。儒家其实不太受推崇,而是尊崇个性。此期大多数人物都是口快心直豪爽不拘的,中庸和善等等,这种人倒比较少见。不喜欢的人甚至不会见一面,当面不给他好脸色好态度甚至出言嘲讽都是常事。。。。所以大概会显得比较有傲气有操守或者个性烈,没那么唯唯诺诺。
很多。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其实现在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四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关相辅相成。
庄园文化,一般比较大的士族都会有自己的 庄园,庄园一般都有自己的军事武装防备力量,比如坞堡之类的。
魏晋时期盛行谈玄,生活作风比较开放,因此各种清谈常常举行,具体的表现有当时的宽衣博带、嗜好食药、饮酒之风等等。
高门大族一般不与寒门通婚,占据高位却不干实事之类。
当时建立的大多数政权都是皇门与士族调和的产物。
尊儒,但并不爱国,可以说没有爱国的思想,所在的国家一灭就投奔别国,还说什么顺应五德,但后人曲解了儒家真正的含义,而且对待匠人不好,所以将人就是在这个时候逃去高句丽日本。具体去看 五胡烽火录,有点长,但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