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理解:执一而放牧天下?

2024年11月17日 10:25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原文: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1),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2),以为天下牧(3)。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舆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译文:委屈才可以成全,弯曲才可以端正,低洼才能盈满,陈旧才能出新,少取才能得到,多取就会迷惑。所以圣人掌握天道,用来治理天下。不自我高看,才是明智。不自我表现,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才会有功业。不骄傲自大,才能长治久安。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说的“曲则全”,岂只是空话?确实是天下归属的大道理。解说:君主节制自己的欲望,少侵扰百姓,看似委屈了自己,但成全了百姓。不以自己的意愿处理事物,抱法处势,看似弯曲了自己的意志,但对百姓却做到了公正。低洼之地才能充满水,意指君主虚怀若谷,处事谦逊(第六十八章:善用人者,为之下),给百姓自为的空间,国家财富就会充盈。君主抱法处势,不肆意妄为,不独出新裁,(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朝廷政务看似沉闷无味,但人民自立自为,创新进取。君主欲求少了(第三章:不贵难得之货),百姓就能富足,君主就将得到国家的安定。如果君欲求太多,侵扰百姓,必然造成天下混乱(惑)。大道无名无形,圣人唯有取成法才可以正民,(4)治理天下只有一法决断(执一),君主才能无为而治,百姓才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踏踏实实做事,不争功不张扬,天下人自然没有理由与他争,但不争不等于忍让,谦逊不等于退缩,知足不等于满足。“曲”“枉”“洼”“敝”“少”“多”和“不自视”“不自见”“不自伐”“弗矜”都是说的执政者的行为,与之相对的是其后果,本章中老子讲到了“曲则全”这句话是古训,说明了这深刻的道理,是中华先贤用数千年智慧和经验总结出来的。注释:(1)帛本为“少则得”比流行本“少则多”更易理解,从帛书(2)《黄帝四经·成法》中非常祥细的讲了什么是所谓的“一”,“正若有名,合若有形,囗以守一名。上拴之天,下施之四海。吾闻天下有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还有比这更清楚的吗?一就是形名之法啊。(3)原指放牧,意指治理天下。(4)《黄帝四经·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