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2024年11月17日 02:43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30%,但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在总体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也就在12%左右,且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88%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集中在城镇就业。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劳动力流动是低成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将大为降低。

但现实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而且是一种制度性分割。劳动力市场被户籍等制度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可称之为主要劳动力市场,有城镇户口,工作环境好,稳定性强,工资福利待遇较好;另一部分与前者相反,可称之为次要劳动力市场。这两个市场彼此独立,很难流动。毫无疑问,大学生毕业时肯定首选主要劳动力市场。即使不能如愿,他们对次要劳动力市场也会抱慎重态度,有的可能“屈尊”,有的则宁肯“宅着”。而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岗位毕竟有限,如果非主要劳动力市场不去,就业难就不可避免。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数量上的,而是结构性的,是大学生追求高质量就业的结果。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什么高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大学生充分就业?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出了问题。各国的实践证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产业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主要是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和升级,要求教育机构能够提供具有相应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劳动力,同时,教育带动的创新也会促进不同产业高质量的发展。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循环。但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在第三产业中,又以低端服务业为主,能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

三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虽然每年有近700万大学毕业生,但一些用人单位仍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认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差等。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而且在不同发展阶段这种相互影响有着不同的内涵。经过多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出入,这些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遇到困难也就在所难免。此外,由于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主要是由民办院校和地方所属院校完成的,与部委所属院校相比,地方所属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的办学条件差一些,师资队伍、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准备难以满足快速扩招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实际上,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80%之间,但不同层次学校的差异很大,“985”高校和“211”高校多在95%左右,这同时意味着多数地方所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可能不到60%。

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问题。据调查,我国有将近60%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学习成绩、英语四六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党员身份等,都对就业概率和就业质量有明显影响。就业能力当然跟大学的教育有关,但同时跟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也有密切关系。有些学生在大学期间,时间配置不合理,几乎没有职业规划,缺乏自信,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学生,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中,是很难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聘任的。就业观念是个更复杂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就业观念落后,说大学毕业生只盯着铁饭碗,盯着大城市,没有与时俱进。对此,我不完全认同。观念从来都是现实的反映,大学生之所以盯着大城市和铁饭碗,是因为在当前背景下,它们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利益,这无可厚非。不过,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家庭因素导致的就业观念问题。现在的大学生不少是90后的独生子女,家长不仅可以供养他们上大学,还可以资助他们毕业后的生活。因此,大学生找工作时可能会掺杂过多的家长意愿,对工作比较挑剔。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需要引导,应鼓励大学毕业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工作岗位。

网友(2):

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首先,职业“饱和”现状严重。
随着每年的大学、研究生等等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岗位更替速度的减慢,很多职位已经达到饱和的状态,因此,很多怀揣梦想的大学生无缘自己向往的工作。而且,现在很多高端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有的培养起来也非常复杂和困难,所以,很多公司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和金钱去招纳并培养新人,这一点也造成了就业难的原因哦。
其次,个人追求过于远大。
现如今,就业者的眼光都偏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慢慢升职,而是渴望不费吹灰之力的一步登天,享受最高待遇,而这只能是梦,是几乎不能出现的,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做梦更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不愿意付出,只想收获,不劳而获的工作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就业难的现状也适当的调整一下自己,尝试着降低要求和眼光,愿意从小做起,愿意付出努力,这样才有机会成功。
再次,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如今,我国的一些就业不公平现象依旧存在,比如一些家族企业只会选择家族人员担任重要职务,持此之外,一些找关系、走后门的现象也是屡见不爽的,这些不好的现象的存在对就业也是造成了巨大的阻碍。让很多渴望公平竞争的人对就业失去信心,不愿意再去尝试。这些不良显现应该由国家出台政策去逐步地禁止的。因为,就业需要一片纯净公平的蓝天。
最后,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以上就是小编总结的就业难的原因了,希望还处于待业阶段的人们能够冷静的分析原因,思考自身,早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吧。

网友(3):

一、首先是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2015年的时候,中国的进口数额跌至13%,外贸大幅度下降至7%,经济持续放缓,与之前锁定下的外贸增长6%的目标形成强烈的反差,到2016年,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提高用工标准,录取的条件更加苛刻,而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并不了解这一行情,按照自己的期望找工作,结果处处碰壁。

另外,我国产业结构对于人才的吸纳程度不同。比如在制造业中,生产环节适合高职高专毕业生,研发设计适合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然而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不高,自主研发能力有限,对于高端人才的吸收比较差。

一方面社会经济情况如此,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也对此施加一定的压力。大学生就业状态不佳是事实,而每年夏天各地媒体进行实况报道的时候总是会炒作,本身各方压力就很大,就业情况不乐观本身就是一种不好的信号,却还被媒体大肆宣传,更加重了求职者的心理负担。

二、然后是高校原因:

经历过高考填志愿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学校不胜枚举,截止到目前有2300多所高校,大学扩招现象严重,毕业人数众多,而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数较少,造成供过于求的结果。在大学里所学到的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在工作中总根本用不到,不少企业越来越看重经验,对于昂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多少工作经验,要说服企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能够胜任工作的能力仿佛有点难。

三、最后,是个人原因:

刚出社会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问他们将来想要干什么,他们也说不上来。大部分人最后找的到工作和自己本专业不相关,在不同于专业的工作上,不少人又开始迷茫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有的可能就会选择离职。若是从事的工作跟本专业相关,又会想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有的选择离职重新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特别是对于985、211的大学生,他们更想找到一个待遇好、岗位好,各方面都不错的工作,不仅要求这个,还要求那个,过高的期望和实际的市场情况不相符。有些人跑了好久的人才市场和招聘会,结果还是没有收获,始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还天真地以为自己能找到符合标准的工作。

扩展资料:

当然,大学毕业生的困惑除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量与需求结构的缘由外也有自身的原因:

一是,自身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一般忠诚度低,而用人单位希望“来者能做”,欲进行培养又担心会跳槽;

二是,家长和本人好高骛远,职业规划也不明确,盲目攀比;

三是,急于求高薪

网友(4):

因为各个行业现在都处于饱和状态,并且现在物质横流,钱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很多人没达到条件(比如学历、能力、经验)够不着高薪酬的工作,而最普遍好找的工作薪水又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值,太多人看不上一些岗位,看不上普遍的平均工资,人人都想月入过万,而又不肯脚踏实地从最底层,薪水最低的工作做起,这就造成了现在为什么就业难,是因为眼光高!如果不是眼光高,那就业异常简单,随便找个工厂,每天都有很多工厂招工,而且永远招不够人,只要愿意接受,都能进去做流水线,不需要任何经验学历能力,月薪3k以上,总的来说,就业难,主要是人的问题,而不应该归结于社会的问题。

网友(5):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清楚你说的是什么行业,什么岗位。如果是一些朝阳行业的高端岗位,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都是要求比较高的。要求高自然符合要求的人就会比较少,给人的感觉就是很难应聘到这一类岗位,所以就业难。而一些大众行业对于一般岗位他需要的人比较多,而要求也比较低,所以符合条件的人就会比较多。对于这一类岗位,一般来说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除非核心竞争力真的很低。因此不能笼统的说就业难,要看你的核心竞争力跟应聘的岗位要求是否匹配,如果是匹配的,那么就业比较容易,如果相差比较远甚至完全不匹配,那么就就业难,无论什么时候就业都难。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