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为什么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长期战略方针

2024年12月03日 04:49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供求关系(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扩大消费需求,即是提高需求,扩大消费规模,发展经济。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满足乃至超出,于是就要扩大消费需求。这一过程是:生产力增加,成本减少,售价下降,竞争激烈,消费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于是只有通过扩大需求才能继续发展)。

  供求关系如下;
  一、供不应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小于(落后)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物质资料生活所需要产品的总额。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大于供给,这时候市场就成了卖方市场,卖方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供大于求。说的是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大于(超出)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物质资料生活所需要产品的总额。这使得供给大于需求,这时候市场成了买方市场,买方处于主动地位。
  三、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商品的供给与人们的需求达到了理想的对等状态,即供给刚好满足需求。这种平衡只是种趋势,只能是相对的平衡,这需要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和卖方处于对等关系,双方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稳定的。

网友(2):

经济信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GDP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提高。除了2010年前后有所波动之外,我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反映的经济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够合理,应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原因:
①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合理的消费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我国消费贡献率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差距,因此,更应重视发挥消费的拉动作用。
②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材料反映我国重视消费,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
措施:
①积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和政策,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整体消费能力。
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③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支出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定消费预期。
④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市场和产品质量的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改善消费环境。
作用: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有利于提高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量。
②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增加补贴,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能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③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后顾之忧,预支未来收入的可能性会加大。
④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当地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

网友(3):

建议》中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中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投资、出口、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被称为“内需”。长期以来,消费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占GDP比重一直徘徊在40%-50%之间,2008年该比重仅为48.59%。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投资所占比重。近五年的数据显示,仅固定资产投资一项占GDP的比重就接近50%。   中国强调扩大内需战略还有国际因素考量。目前全球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中国不能再过度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专家指出“如果能有效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国将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建议》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建议》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目前中国依然处于“消费抑制阶段”,即经济高增长、居民高储蓄和低消费共存。只有消除了抑制消费的因素,居民最终消费的潜力才可能得到释放。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在扩大内需方面采取的措施应包括:普遍较快提升居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渐完善教育、住房、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