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本质上是熊,而不是猫。所以它本来的名字叫“猫熊”。在民国时代,政府在重庆的一个展览会上采取了国际通用准则,使用中英文按照从左向右列出每一件展品的名字,但由于国内的阅读顺序还是从右至左,另外当时的大熊猫还不像现在这样作为国宝世人皆知。只有极少人知道它。所以大家都认为它的名字是“熊猫”。以缪传缪,约定成俗,最终它在华人世界的名字就被永久的改变了。
因为汉语传统有一种“大名冠小名”的构词逻辑,因为类别是熊,所以前置,猫字表个性,所以后置(联想问题:蜗牛为什么不是牛)
这种构词逻辑在现代汉语中越来越少见了,所以现在人会觉得奇怪。但是熊猫是40年代以前是唯一的称呼,40年代前出版的权威词典(《中华大字典》、《辞海》、《最新实用汉英辞典》、《重编国语辞典》)均称熊猫而无猫熊。
后来台湾的夏元瑜写了一篇随笔,再没有任何历史凭据的前提下提出了“熊猫误传论”,强行否定了这种汉语传统构词法,得到一群自以众醉独醒者的吹捧
内地人的国学功底太“深厚”了,所以开创性的把猫熊念成熊猫。
翻译问题!民国时候一个西方人发现的熊猫的,当时他们读做猫熊,翻译成中文就是熊猫了.
台湾人就叫”猫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