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瑁一直忍受夺妻之恨,为何却不手刃仇人?

李瑁为何不手刃仇人?
2024年10月30日 08:51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事实是李瑁敢怒不敢言,根本不敢手刃仇人、刺杀君父。甚至在诗人笔下,杨玉环还是李瑁亲自献给李隆基的。

李瑁是玄宗李隆基的嫡亲儿子,被封为寿王。“天生丽质”的杨玉环,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册封为寿王妃。当这个倾城倾国的美貌儿媳被玄宗皇帝“发现”,荒唐情节上演了:先是令儿媳出家作道姑,再令入宫,最后册封为贵妃——于是儿媳摇身一变竟成了后宫嫔妃!“武惠妃薨,明皇悼念不已,后宫数千,无当意者。或言寿王妃杨氏之美,绝世无双。帝见而悦之,乃令妃自以其意乞为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娶韦昭训女。潜纳太真宫中,宠遇如惠妃,册为贵妃”。自此之后,皇上的宠爱就几乎没有偏离过杨贵妃。

在这场父子爱情三角游戏中,李杨的爱情故事百转千回,他们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令人陡生羡慕之心,其悲剧的结局也令人唏嘘不已。可是在这段故事中的“第三者”寿王李瑁的落寞和怅惘,却少有人提及。

李商隐对此留下了两首隐喻内涵的绝句:“龙池赐酒敞玉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骊山飞泉冷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唯寿王。”


龙池在兴庆宫内,是玄宗和诸王、后妃游宴的场所。“龙池赐酒”表明这是玄宗在宫中所设的家宴。李商隐对宴会的正面描写只有一句,即“羯鼓声高众乐停”。诗人巧妙的笔触落在了宴会之后,即“夜半宴归”时诸王中的两位:薛王和寿王。薛王和寿王本非同时代的人,薛王是李隆基之弟,寿王的叔叔,开元二十二年就已经去世,李商隐为了达到艺术效果把两人凑到了一起。诗中薛王的酒醉是为了反衬寿王的清醒。寿王目击前王妃入宫后的幸福和快乐,不由得会引发他的心头旧恨。身为丈夫的奇耻大辱如针刺般地扎在他流血的心口;身为儿臣却对此无能为力,因此夺妻之恨和失宠之惧交织在一起,使得他只能压抑心中的愤懑而不敢有所表示。在龙池宴会上,可怜的寿王连借酒浇愁的权利也都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企盼。

长生殿几乎是李杨浓情蜜意的象征,正如《长恨歌》中吟咏的那样——“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诸王酒足饭饱,扈从玄宗驾幸长生殿。长生殿上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前的王妃现在的贵妃,妆罢之后的“画眉深浅入时无”所问“夫婿”已经不是他而是现在的天子,单单是这样的想象已经使得寿王苦痛和屈辱不已,所以他只能选择逃避。

可是,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情节,到了杨万里的笔下,寿王就成了另一番模样了。《题武惠妃传》:“桂折秋风露折兰,千花万朵可天颜。寿王不忍金宫冷,独献君王一玉环。”

一个孝顺的儿子,看到父皇因宠幸的武惠妃仙逝而痛苦莫名,不忍心父皇寂寞难耐,于是自动献上自己如花似玉的妻子。这首诗里的寿王不再是一个引人同情的痛苦的丈夫,而是一个罔顾人伦廉耻的无耻小人。于是,夺妻之恨没有了,锥心的刺痛也没有了,有的只是不堪入目的丑陋和卑劣,更谈不上手刃仇人之类的侈谈了。

网友(2):

因为不能,也不敢。

这个仇人还有其他身份,比如大唐的皇帝,李瑁的父亲,这两个身份任选其一,就够李瑁受的,更何况这两个身份加在一起,更有如千斤重石,压在他心中。

李瑁被封为寿王,原本是竞争太子的人选之一,其母武惠妃还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当初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 ,不惜栽赃嫁祸玄宗的三个儿子,导致这三人不但丢了亲王之位,小命也没了。

不过兴许是武惠妃坏事做多了,自从害死玄宗三个儿子后,就变得神神叨叨,没到一年也归西了,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玄宗此时也总算反应过来味了,所以在武惠妃虽然被追封为了皇后,但丧礼的规格仍然按照妃嫔的规格办理,这说明此时玄宗已经心生不满了。

爱屋及乌,同样也会恨屋及乌,所以此后寿王不但被老爸夺去了媳妇,还自此失宠了,,玄宗估计也是眼不见心不烦,更加的不希望见到这个让他心情复杂,让爱妃心情尴尬的儿子了。

那此时的李瑁会心存怨恨吗?或许会有一点,但绝对不会大到要手刃亲爹的程度。而且对于一个长在帝王之家的皇子来说,权力才是真正想要拥有的东西,夺妻之恨更多是面子山过不去,但面子肯定没法和自己的小命相比。

但李瑁真的没报复吗?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玄宗被逼赐死的杨贵妃,李瑁被派去安抚兵士,李亨被留下抗敌,他在李亨称帝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十分耐人寻味。

网友(3):

古代有两个不共戴天之仇: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李瑁确实背负着其中之一的“夺妻之恨”。

按说,心怀这种不共戴天之仇的人,只要仇人一日不死,必定要想方设法报仇雪恨。可是,李瑁不但不能报仇,甚至连表示不满的情绪都不可以!

只因为一个原因,李瑁的仇人是当时的皇帝、更是自己的父亲,他就是唐玄宗。

李瑁,唐玄宗和武惠妃的儿子,本来名叫李清。因为武惠妃在李清之前,生育过好几个小孩,但都早早夭折无一留存。李清一出世,玄宗就将他送到皇兄李宪家里,试图避开煞气。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做法有效,反正,李清真的就长大成人了。直到7岁的时候才被玄宗接回来,并改名李瑁,封为寿王。

因为武惠妃是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很长一段时间,武惠妃和李林甫纠结,试图将李瑁扶正做太子。后来的宫变里,原太子李瑛虽然被废,但李享成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寿王还是那个寿王。

因为武惠妃的受宠的原因,玄宗非常喜欢李瑁。很早就给他定了门亲事,也就是弘农杨氏玉环,杨玉环不但漂亮,人也贤淑温良,夫妻关系非常不错。

但好景不长,武惠妃一命呜呼,玄宗后宫三千,竟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武惠妃的。于是遍寻佳丽。阴差阳错之下,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当时的寿王妃杨玉环。

于是,一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操作,杨玉环先是进了“梨园”当了一段时间教习,然后再奉旨出家做了一段时间尼姑,一番眼花缭乱的操作之下,杨玉环入宫成了玄宗的贵妃。这个发展,被历代诗人多方嘲讽: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李商隐

李瑁的心情,李商隐的诗足以说明。那种屈辱、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谁能明了?满座皆醉,唯有寿王李瑁永远无法求醉。昔日的枕边人,如今的皇姨娘……

至于李瑁为何不手刃仇人的事情,原因为何,相信大家至此已经完全明了。

在封建王朝里,皇帝就是至高无上的主宰。即使你是皇帝的儿子,皇帝让你如何你就得如何,必须乖乖听话。

可以说,只要李瑁流露出任何的不满,等待他的必定是死无葬身之地。

李瑁虽然是痛苦的,也是不幸的,但却是非常聪明的。言行之中从未流露出半点不满之意。所以,玄宗甚至还再次给他找了一门亲事作为补偿,也就是后来的寿王妃京兆韦氏。

因此,李瑁并非不敢手刃仇人,而是根本就没有往这方面考虑过。毕竟,生存才是“寿王”最重要的。

事关李唐社稷,手刃夺妻的仇人,那就是弑君、悖父,你让李瑁何去何从?与其如此,倒不如做一个永远也无法一醉的寿王好了……

网友(4):

李瑁不是不反抗,而是无法出手,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唐玄宗的手段让他挑不出毛病。

唐玄宗做事滴水不漏,李瑁找不到有力的反击点。唐玄宗夺李瑁的妻子杨玉环,并不是说看上她了就召回宫中,而是经历了五年的时间。

首先,唐玄宗以“孝”为由,让杨玉环脱离寿王妃的名头,去当尼姑给唐玄宗的母亲祈福,古代人很看重礼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立国之根本,所以李瑁和杨玉环都没有办法拒绝。

其次,唐玄宗一步步地斩断李瑁对杨玉环的念想,杨玉环去当尼姑时,正巧宁王李宪去世,李瑁为守孝服丧三年,这三年间,唐玄宗并没有对杨玉环下手,而是静静地等待。等李瑁守孝完毕,唐玄宗也不让杨玉环还俗,而是又重新给李瑁选了个寿王妃,这样一来,杨玉环和李瑁之间其实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最后,唐玄宗再给李瑁选妃后,并没有立即迎接杨玉环进宫,而是又等了一年,做足了充分的准备。这时候,李瑁和杨玉环其实已经整整四年没有见面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也在变淡,这么长的时间,李瑁心理上多少也知道自己和杨玉环止步于此了,这是一个情感的迁移过程,不得不说,唐玄宗对于人心还是很有一套的。

人就是这样,时间一长,伤痛就能得到缓解,唐玄宗让时间稀释李瑁心中的不满与愤怒,让时间稀释天下人的微词,这样一顿操作下来,唐玄宗就能光明正大地将杨玉环接进宫。从结果上来讲,唐玄宗确实是娶了儿子的媳妇,但这个过程却让人挑不出毛病。

李瑁心里也是知道的,但他找不到任何理由反驳,只能说,他败倒在了唐玄宗的老谋深算之下,纵然他心中有恨,他也是找不到理由来报复唐玄宗的,找不到理由,他贸然反击就是弑父篡位,李瑁再傻也不会这样做。

网友(5):

李隆基赤裸裸地从自己儿子李瑁手中夺走了的妻子杨贵妃,任何一个人都会怀恨在心。可是夺妻只恨,如果和性命之忧相比,就算不上什么了,毕竟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李瑁原名李清,是唐玄宗李隆基最宠幸的妃子武惠妃唯一的儿子,其余的儿子,要么胎死腹中,要么十几岁便早夭。公元737年,武惠妃用计陷害太子李瑛,导致太子被废,李瑁最有希望立为太子。可是谁知,武惠妃在不久之后便去世了,李瑁便失去了靠山。

在武惠妃去世之后,玄宗每日思念,后来玄宗在召见李瑁之时,看见李瑁妻子杨玉环非常神似武惠妃,并且音乐、舞蹈等才艺具皆非凡。于是玄宗以窦太后祈福为由,便命杨玉环出家为道士,便留在宫中,在745年,册封杨玉环为贵妃。

李瑁和杨玉环,婚后还是十分恩爱的,可是被父亲李隆基抢夺了妻子,难道不怀恨在心吗?可是父亲毕竟是国君,而且是对自己的儿子防范非常严的国君,时常防范自己的儿子为了皇位谋害自己。杀死太子李瑛表面上看,是武惠妃所为,实则是玄宗就此灭掉太子而已。

唐朝早年玄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之后逼迫李渊让位,上梁不正下梁歪,之后各朝太子都欲效仿前朝,玄宗时期也不例外。为了防范各皇子,在领兵上不但受到节制,甚至和节度使有往来,都会受到猜忌。

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太子李亨也没有机会登上皇位,李隆基在逃亡的路上甚至把李亨、李瑁放在身边,防止自立为王,若不是李亨在马嵬坡被百姓所留,李亨也没有机会登上皇位。在唐朝,对各皇子,防范如此之严,如何能够报夺妻之恨,甚至自己的小命都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