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尊?

2024-10-31 11:37:37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乐。

自尊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要培养正确的自尊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寻找个人自尊的支点(支点指自己突出的优点和长处)。

二 要有正确的方向(培养个人的自尊,应当懂得把个人的自尊上升为集体,国家的自尊)。

总之,我们一定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一言一行都要考虑祖国的利益,在和外国人交往中,要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自己的言行损害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民族自尊。

网友(2):

1. 1 什么是自尊
自尊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它主要是指个人对自我价值( self -worth) 和自我能力( self -competence) 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简言之,自尊是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1]。比如,国外学者Mruk () 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尊是在应付生活挑战时的个人能力和个人价值之现存状态。该定义中,能力和价值是自尊的两个基本维度 [2]。国内学者张静() 也在综述有关自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 和自我悦纳(或自爱) 两部分构成[3] 。本世纪初,国际自尊心理协会执行理事长布兰登(Branden ,) 提出,自尊是把自己体验为有能力应付基本的生活挑战和应付值得幸福的基本挑战的倾向性[3] 。
因此,可以从以下三点自尊的内涵.
首先,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及其体验。这又包括两层含义: (1) 自尊是个体自己对自己而不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及其体验。自尊虽然是不断内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观点的产物,但它一旦形成,就成为自我系统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不会因个别人的看法或某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并不是说自尊不可变,事实上,自尊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但只有量变的积累或重大事件的影响才会最终改变自尊水平。(2) 自尊所指向的对象是个体自身而不是他人。也就是说,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与情感体验,而不是对他人或外界的评价与情感体验。
其次,自尊有两个维度:能力和价值。
有能力感的人不一定有价值感,而有价值感的人也未必有强的能力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尊。与此同时,真正的自尊是基于现实的自尊,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自轻自贱。正如布兰登所说:“具有高度自尊的人不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不会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快乐在于自己就是自己,而不是比别人好。”
最后,自尊主要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情感体验,是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
国内学者刘毅和刘萍() 指出,和自我概念相比,自尊属于自我中更加具有情感色彩的部分,是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和态度[4] 。如果说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中的认知成分,那么自尊则是其情感成分。自我评价及其情感体验有正负两个方向,因此,学术界的自尊概念也常常有积极消极之分(即高自尊与低自尊)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尊心很强往往正是低自尊的表现.它与学术界的高自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低自尊的人往往具备很强烈的心理防卫机制,他会将自己掩盖起来,然而也很容易受伤害.因为一旦他的防御机制打破了,就会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导致行为的偏差. 在教育过程中也经常提到,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心理学界却常常说,要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因而,我们是要维护强的自尊心还是弱的自尊心? 这就不免产生理解上的混乱。其实,这就牵涉到自尊与自尊需要的区别.
1. 2  什么是自尊需要及自尊与自尊需要的关系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一个人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对荣辱的关心,即自尊的需要[5] 。
但是,说自尊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并不等于说自尊等同于自尊需要。事实上,这就如同衣食不等于衣食需要或友谊不等于友谊需要一样浅显易懂。虽然国内对自尊概念的早期认识中常存在循环定义的不足,如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 认为,自尊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6] ;林崇德() 则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 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7]。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自尊与自尊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需要是指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显然,它是一种尚未实现或尚未满足的内部状态,而自尊是已经实现或已经满足的状态。它实际上是由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或实现的部分所促成,同时它又促使人们产生进一步的自尊需求。
自尊需要人人有之,越是低自尊的人其自尊需要往往越强。自尊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自尊心”。说一个人有自尊心,其实是说他/ 她有自尊需要,伤害了一个人的自尊心,也就是没能满足其自尊需要甚至阻碍了其需要满足。教育界常提的“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其实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维护这种需要不受挫折。因此,自尊需要虽然不等同于自尊,但其满足必然有助于自尊水平的提高。
  自尊的表现:
  1.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它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
  2.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好的心理状态。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我们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乐。
  作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自尊这一特质表现出了人们喜爱或不喜爱自己的程度各有不同。
  (1)自尊始于知耻,有了羞耻心,人才能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地生活;
  (2)有了羞耻心,我们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难为情;
  (3)有了羞耻心,我们做错了事会感到惭愧;
  (4)有了羞耻心,我们辜负了他人的期望会觉得内疚。

网友(3):

自尊(self-esteem),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另一种观点,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综合价值的肯定。受社会比较、他人评价以及自己做事成败的自我肯定的影响。是个人都会有自尊,但自尊的发展是分几个阶段的。

网友(4):

自尊,亦称“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
自尊来源于自尊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和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渴望。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的外在环境有关。

网友(5):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即不向他人背躬屈膝,也不允许他人的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