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1、时间段:19世纪60-7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中国民族工业在沿海沿江大城市、通商口岸建立起来。中国名族工业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接近尾声,许多民族工业改成公有制。
2、第一次发展高峰:1895年之后。由于《马关条约》的影响,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逐渐放弃“抑商”政策,鼓励兴办工厂,民族资本快速扩大(虽然还是不大)
3、“黄金时代”、“短暂的春天”: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在最初几年为兴办实业作了不少努力,在革命振奋下的广大工商业者、爱国华侨积极投资。加上一战爆发,外国企业放松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制和排挤,战争期间不少出口货物需求大增,内外两方面因素使得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4、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1)洋务运动发展民族工业是因为国家落后、挨打,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是一直在救亡和图存的民族主题下进行的。
(2)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为扩大财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热潮。
5、影响因素:
(1)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战争的巨大破坏扫荡了来不及紧急内迁的民族工业,很多企业被日伪强占。在国统区由于实行战时体制,经济管制加强,更兼一些官僚趁机敲诈,民族工业很难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2)一战结束后各国资本卷土重来,很多民族企业受到很大的压力甚至破产。一些战时出口热点消失,民族工业陷入萧条。
6、转型结果: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人民政府的没收官僚资本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世纪末以来,赣闽粤边区各县相继降生的近代工业绝大部分转变为国营企业。
清末民国以来边区降生的近代工业很快实现了所有权的转制,成为人民政府所有的经济实体和新中国公有经济的主体.这些公有制纯度高的工业经济,在后来的城乡分割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弱化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应有的影响力。
扩展资料:
1、洋务运动与官办近代工业
关于洋务运动的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英法联军侵入京津,统治集团内部的部分有识之士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资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由私人投资的近代工业。著名企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同时也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发展。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起着越来大的瓦解作用。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3、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张謇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1901年起,清朝推行“新政”,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20世纪初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先后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4、近代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1912年~1922年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短暂的春天”。
近代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以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为代表的实业团体的涌现。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倡导使用国货;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近代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的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5、近代民族工业的显著发展
1927年~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同前期,近代民族工业又出现了一个短暂发展时期。其原因在于,以上海为中心的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兴办实业;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国民政府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如铁路国有化、统一财政、改革税制等措施和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关税自主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的“币制改革”,对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民族工商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越来越严重。
6、近代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近代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使沦陷区民族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民族工业的大量内迁也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空间布局。
但同时国民政府实行的“统制经济”政策,致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官僚资本通过资本渗透、排挤打击,民族工商业损失巨大。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沦陷区的接收,“党国大员”以没收“敌伪资产”为名侵吞民族企业;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极大地破坏了经济发展;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的打击。
地方性繁多繁重的苛捐杂税,给工商业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极力压迫民族工业;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民族工业_百度百科
1、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民族工业产生的有利条件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2、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日益萎缩
(1927-1937-1945-1946-1949)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4、获得新生
(建国以后)
(1)建国初期(1949-1952),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2)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3)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扩展资料
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民族工业成功发展的背景
(1)南京临时政府的支持
(2)北洋政府的鼓励
(3)“实业救国”热浪的推动和群众性抵制日货运动
(4)一战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5)传统权力结构的松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1、时间段:19世纪60-7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中国民族工业在沿海沿江大城市、通商口岸建立起来。中国名族工业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接近尾声,许多民族工业改成公有制。
2、第一次发展高峰:1895年之后。由于《马关条约》的影响,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逐渐放弃“抑商”政策,鼓励兴办工厂,民族资本快速扩大(虽然还是不大)
3、“黄金时代”、“短暂的春天”: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在最初几年为兴办实业作了不少努力,在革命振奋下的广大工商业者、爱国华侨积极投资。加上一战爆发,外国企业放松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制和排挤,战争期间不少出口货物需求大增,内外两方面因素使得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4、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1)洋务运动发展民族工业是因为国家落后、挨打,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是一直在救亡和图存的民族主题下进行的。
(2)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为扩大财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热潮。
5、影响因素:
(1)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战争的巨大破坏扫荡了来不及紧急内迁的民族工业,很多企业被日伪强占。在国统区由于实行战时体制,经济管制加强,更兼一些官僚趁机敲诈,民族工业很难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2)一战结束后各国资本卷土重来,很多民族企业受到很大的压力甚至破产。一些战时出口热点消失,民族工业陷入萧条。
6、转型结果: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人民政府的没收官僚资本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世纪末以来,赣闽粤边区各县相继降生的近代工业绝大部分转变为国营企业。
清末民国以来边区降生的近代工业很快实现了所有权的转制,成为人民政府所有的经济实体和新中国公有经济的主体.这些公有制纯度高的工业经济,在后来的城乡分割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弱化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应有的影响力。
扩展资料:
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
一般地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
民族工业的内涵不仅包括由本地人出资发展的工业,而且包括整个炎黄子孙,如港澳台、海外华人等出资兴办的工业,它不再是单单以本国人的资本创办的盲目排外的企业,它是整个民族的整体工业能力和整体工业水平。只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民生产能力及国际综合竞争能力的工业 ,都应该属于"民族工业"的范畴。
民族工业的外延不仅包括在本国国内由本国居民经营(国有、集体、私营或个体 )的工业,而且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工业。但外商独资,如果基本技术、品牌完全是外国公司的,资金的调用、调控都控制在外商手中,那么该工业不是“民族工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族工业
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存在;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列强争相向中国资本输出,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进一步发展:20世纪初。
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影响: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及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4、日益萎缩和破产:20世纪30、40年代。
原因: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垄断中国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影响;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倾向革命,并逐渐与中共并肩作战,国民党政治上趋于孤立。
5、得到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影响: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使国家财政经济获得根本好转。
6、被改造成公有制经济:1953——1956年。
原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影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也随之而消亡。
清朝末年 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例如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后 冲击了封建思想 帝国主义一战中 中国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一战后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