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拖延症?

2024年11月29日 22:31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
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仅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
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网友(2):

经营自己的生活与年龄、婚否、收入等都没有关系,只是自己给自己奖赏。坚持锻炼身体,十年后可以依然保有好的身材、体力;培养自己的兴趣,让自己的生活不致于无聊;修身养性、提升自己,不管环境怎么变,自己都能够肯定自己,悦纳自己。没有谁能够一直年少,追求气氛、格调,但是成长是接地气,不代表要放弃自己,不代表不可以活得精致。

写下这段话是因为,十年闺蜜对我十年如一日的在年度计划里“坚持读书、提升自己……”表示不理解,直言太高大上。我在淡淡地觉得又失去一个朋友后,写下了上面这段话。而今天,重温当时的情怀,我深深地觉得:拖延是一种习惯,拒绝拖延也是。不和自己较劲,才能不拖延。
拖延是一种本能习惯。对于本能,我个人的感觉是很强大。幼儿的行为多来自于本能,饿了哭,饱了笑;随着成长,我们在社会规则里碰壁,然后学乖,成为一个不好不坏的人。但是,本能的小火花依然深种心间,机会适当时便会以燎原之势反扑。窃以为,生活中那些人到中年突然舍弃所有去寻找自我的成功人士、电影里关键时刻良心发现翻转全局的大反派们,不过是因为被本能的小火苗烧着了。
既然拖延行为是因为本能,那怎么克服呢?你也说了,本能这么强大,我怎么才能斗战胜佛呢?最简单的是,不和本能较劲,毕竟本能是遵从我们的内心真实想法的,如果出现拖延,不想做可能是最大的原因。与其努力的克服,和自己的本能较劲,努力成长成一个社会价值观认同的成功人士,为什么不干脆不较劲,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这么说,似乎和拒绝拖延的主题相背而弛。但是,如果随大流的地说“这个事情我拖了一个星期都没做,我有拖延症“为什么不能仔细想一想,然后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能够说”这个事情不是我想做的,我放弃“?

长期出差生活中,认识了一些有趣的出租车司机。今天说一个南京的出租车司机的故事,这位大哥一直喜欢电影,开出租休息的时候就买存储拷蓝光电影,自己在家倒腾着看。家里有一面客厅大小的幕布,放电影用的流码仪……这些都不算什么,玩得更高端的大有人在。师傅最后说了一句话我很欣赏,玩电影和打麻将都是乐趣嘛,有的人一年打麻将也能花出30-40万,我不爱那些,这些钱就花在电影上,一样的都是自己的兴趣。

生活中不需要那么多的成功人士,不和自己较劲,活出自己的滋味,跳出“高大上“、”小清新“标签式思维,拖延症或许没这么严重。

网友(3):

  拖延症的概念并非来源于现在,它最早可以追溯至1542年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差不多同一时代,我国明代著名学者钱鹤滩也曾写过有名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它告诫世人拖延所带来的严重性。
  正如人人都是精神病人一样,也都是拖延症患者,只是拖延的程度轻重罢了。根据美国芝加哥的保尔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费拉里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70%的大学生都存在拖延的情况,而正常的成年人中也有大约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情况。
  当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情形,充满侥幸的同时想想自己何尝不是一位典型的拖延症患者。
  人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症状,可是如何终结这种症状带来的痛苦,众说纷纭。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拖延症的不同类型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对于如何终结拖延症似乎没有完美的方法。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威廉.克瑙斯有三十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他的最新著作《终结拖延症》一书中,总结了三种治疗拖延症的方法,它们分别是:认知方法、情绪方法、行为方法,只有三管齐下,才能终结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