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生(要最详细的)和所有的诗词...

2024年11月17日 20:36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汉族,济南章丘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等。 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最为有名的要数《夏日绝句》,还有《渔家傲》中婉转的梦境,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的纪念馆座落在泉城——山东济南大明湖畔。
人物生平
《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夏日绝句》等。
《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词论》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必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如梦令》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则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李清照在《词论》中主张词必须尚文雅,主情致,协音律,不满典重,苦少,故实,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金石录》序
又《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呜呼!自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礼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輙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熟,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 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涂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葬毕,余无所之。 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勅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睦,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庭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士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輙校勘二卷,题跋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金石录后序》
[编辑本段]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艺术特色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中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后期词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 《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 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简明、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篇写到: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一般说来,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特色在于芳馨俊逸,表现出了妇女敏锐纤细的感觉,而且在表达方面往往用白描之笔,真切而且自然。至于其晚期的作品,则可以分为两种成就:一种仍保有前期的妇女的敏锐纤细的感觉,只不过在意境上较早期作品显得沉郁悲凉了,如《南歌子》的“天上星河转”一首可以为代表;又一种则突破了妇女的情意和感觉的限制,而在意境上达到了非常健举超逸的境界,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篇用了象征手法,过去她写情写景都相当写实,这首词却有了突破,无论意象和情意都进入了一种非常高远的境界,而且意象和情意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成就是值得注意的。 李清照晚期有一种“豪健和飘举”的精神,虽然此类作品多已散失,但还有她的诗为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高宗迁都临安后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没有收复国土的大志了。李清照的这首诗,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偷安的人惭愧。 另一首诗有“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度淮水”之句,表示自己仰慕花木兰可以拿起武器从军杀敌,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女子。可是自己年纪已大,无法上千里之外去杀敌,但仍愿保留最后的愿望,有一天希望能见到南渡的人结伴渡过水,回到北方。这些句子都可见出李清照的豪气。
诗词赏析
《一剪梅》
原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 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武陵春》
原作: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 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 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 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 ”,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 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如梦令》
原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昨夜雨疏风骤 ”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 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作者以 “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声声慢》
原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光景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 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却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赏析: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醉花阴》
原作: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赏析: 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 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补充资料: 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如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 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网友(2):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汉族,济南章丘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等。 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后期的诗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因为她的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之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最为有名的要数《夏日绝句》,还有《渔家傲》中婉转的梦境,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的纪念馆座落在泉城——山东济南大明湖畔。
人物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李清照和赵明诚,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代表作品

《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尤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夏日绝句》等。

《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网友(3):

不知道啊!哈哈哈(ಡωಡ)hiahiahia

网友(4):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也都是她的闺情名篇。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2�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网友(5):

  李清照画像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汉族,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纪念馆座落在泉城——山东济南大明湖畔。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等。
  目录[隐藏]
  个人简介
  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汉族,济南章丘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等。 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后期的诗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因为她的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之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最为有名的要数《夏日绝句》,还有《渔家傲》中婉转的梦境,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的纪念馆座落在泉城——山东济南大明湖畔。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李清照和赵明诚,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词
  《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尤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诗
  《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夏日绝句》等。
  文
  《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文章选录
  《词论》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必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如梦令》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则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李清照在《词论》中主张词必须尚文雅,主情致,协音律,不满典重,苦少,故实,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金石录》序
  又《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呜呼!自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礼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輙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熟,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 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涂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葬毕,余无所之。 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勅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睦,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庭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士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輙校勘二卷,题跋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金石录后序》
  [编辑本段]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中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后期词
  原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 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声声慢》
  原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光景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 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却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赏析: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醉花阴》
  原作: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赏析: 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 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补充资料: 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如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 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如梦令》
  原作: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着一壶小酒,沉醉在美景之中。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剧情简介
  越剧李清照写南宋少女李清照,在秋千上与年轻的学者赵明诚吟诗诵词,结为知音。婚后,夫妻志同道合,相敬如宾,沉浸在诗词创作和《金石录》的编撰之中。10年后,赵明诚赴任离家,夫妻聚少离多。金人入侵中原,李清照经历了国亡家破、背井离乡、丈夫病死异乡、古董尽数被骗的一迭迭苦痛与灾难。直到晚年,李清照仍不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因为痛、因为愁、因为太多的无望与绝望,她曾有过沉落。然而,正是人生的大不幸与社会的大动荡,才更加提升了作为乱世女词人李清照的词格和人格,她为后人留下了一首首千古传诵不绝的精美词章。 该剧以女词人之纯、少妇之爱、中年之悲、暮年之哀为主线,用李清照12首著名诗词作链接,反映了女词人在追求美好理想却历经悲壮的人生中,夫妻携手守护优秀传统文化、忧国忧民、借词抗争的高尚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怀。
  演出历史
  南京市越剧团为创作排练好这个剧目,历时2年余,经10易其稿,于2001年在南宁市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中一展风采,获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曹其敬、韩林根)、优秀音乐奖(音乐作曲吴小平、唱腔设计王水庚、诗词领唱樊建萍)、优秀舞美设计奖(舞美设计周本义、张海豹、俞辉,灯光设计伊天夫、杨庆锦,服装设计蓝玲、马砚波,化妆设计蓝玲、徐霞英、王伟)、优秀表演奖(陶琪饰李清照,华洁饰赵明诚)等大奖及表演奖(盛月芳、沈秋萍)共21个单项奖。 同一题材的越剧电视剧《人比黄花瘦》,由徐进,罗怀臻编剧,傅全香、计镇华联袂主演,执导赵焕章,获第十三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荣誉奖。另有8集越剧音乐电视剧《李清照》,由张波编剧,于2002年拍摄,导演梁永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