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三国》 学到了哪些人生道理?

2024年11月27日 21:52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一部《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人才战略学。
  “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人才战略,才用其长,不求全责备,故战将千员,谋士如云,一统北方。“求贤若渴”,是刘备的人才战略,以情动人,以信用人,故诸葛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开创蜀汉基业。“得人者昌”,是孙权的人才战略,举贤成风,人才辈出,故能雄踞江东。

  单说东吴,“得人”最出色的有两位,一个是周瑜,一个是鲁肃。

  当初,孙策带着三千兵马打天下之始,周瑜就向他推荐江东“二张”,靠着这批人才,孙策得以在江东迅速站稳了脚跟。后来,孙权接班后,周瑜又向孙权力荐鲁肃。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鲁肃力排众议,主张迎战,并联合刘备,协助周瑜大破曹兵。周瑜临终前,又推荐鲁肃接自己的班,出任三军统帅。可以说,周瑜知人善任,对东吴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周瑜千好万好,可就一样要命,气量不够大,对比他能耐大的人,就难相容了。比如对诸葛亮,当发现此人比自己更有才,第一反应就是除掉。又比如对庞统,此公在赤壁之战中功劳不小,周瑜却从未推荐过这位奇才。“既生瑜,何生亮”,容不得比自己高的人才,这是周瑜的致命弱点。

  反观鲁肃,当周瑜要杀诸葛亮的时候,鲁肃坚决反对。刚刚接任大都督,鲁肃就立刻向孙权力荐比自己强的庞统。哪知孙权以貌取人,没看上。鲁肃见自己单位不用,马上就推荐给刘备,为的是以联蜀抗曹大局为重,不使大才埋没。

  比较鲁肃与周瑜的人才观,高下立判。鲁肃没有周瑜的雄才,但在用人上,“大略”却高出一筹。其区别,表面上看是胸怀的大小,胸襟的宽窄,而实质上是战略思维的比拼,大局观念的考量。鲁肃的高明处,就在于识大体,虑长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识别人才,保护人才,推荐人才.

  历史小说的演绎如此,社会现实的道理亦然。世间人为最贵,人才为国宝。重视人才,是古往今来创业者、执政者的一等要务。不过,人才的重要性一般都能知晓,任用人才一般也能做到,难的是将人才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来谋划,将人才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尤其是培养、重用创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几度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触及的正是人才战略的要害问题。

  日前,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明确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说明人才战略思维已经是一种国家意识,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必备素质。

  眼下,树立人才战略思维,要搞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培养、启用、考核、奖罚的人才制度等;更要推进观念转变。一般来说,选人用人,易犯两大通病,一是“近视”,眼睛总在身边扫来扫去,视野不够开阔;二是“下视”,目光不喜欢往上看,优秀拔尖的总觉得不顺眼,不好把握。武大郎开店挑矮个,“白衣秀士”入伙选庸才,这里边,有私心、私利的桎梏,也有人才观念上的封闭短视、陈旧落后等问题。

  “天下未尝无才,患所以求才之道不至”。用好用活人才,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高瞻远瞩的卓识,天下为公的觉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此,方能不拘一格,广纳群贤。(蒋元明原题:看《三国》说选才)

网友(2):

国强靠发展~打仗靠奇谋
做人要低调~不恶即爱国

网友(3):

曹操有异嗜!视少女为残花败柳,视人妻为妙妇!

网友(4):

无情无义之人也可以有美人相随啊。

网友(5):

脸皮不厚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