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名著的影视改编反而被当作原作?

2024年11月15日 00:53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个人觉得有很多,但映像最深刻莫过于《琅琊榜》。这部电视剧应该算目前为至国内我最喜欢的电视剧之一。尤记得片子开头形容梅长苏那段古风韵味十足的诗歌--遥印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最开始《琅琊榜》开始火爆之时并没有引起我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周围许多同学的推荐之下我开始看它,当时电视台首播已经放完了。从第一集开始便被其扣人心弦的剧情所牢牢吸引,仅仅花了一周时间就把五十多集的电视剧看完了。但是看完之后仍觉不够过瘾,听说编剧和小说作者同为海晏,于是乎便把小说也翻来看了一遍。但当我把小说看完之后顿觉还是电视剧过瘾,因此个人认为《琅琊榜》是少数电视剧比小说更成功的艺术作品。后来又看了花絮才知道为何电视剧更加成功,因为小说是作者海晏一个人的心血而电视剧则是整个主创团队的心血。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和演员们都尽职尽业,呕心沥血。在制作过程中导演和演员们反复推敲着用词,同时强化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而小说在人物情感方面着没有这么生动。

网友(2):

被翻拍电视剧,文字才能更好的发扬。一般情况下,一个名著翻拍的电视剧只要热播,那么对应的名著也将会再版,甚至连封面都换成电视剧的剧照。毋庸置疑的事,许多在我们心中想看没看的名著,都会一直搁浅,也许只有当你的爱豆扮演了其中的角色,你才会把名著捡起来读上一边,名著的阅读范围更大了。

网友(3):

电影《活着》和电视剧《潜伏》就是改编影视剧之后超过原作的做品。先说电影《活着》,这是根据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改编的,编剧是余华和芦苇。这部小说的原作就很扎实、丰满,我以为电影改编超出了原著。

网友(4):

名著的时代也需要人知晓。大部分的名著,也许大家并没有觉得多好,但是依然可以获奖成为名著,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他们都代表了某个时代的背景,某个时代的故事,比如《白鹿原》所阐述的自由革命、女性自我解放,是历史上推动思想进步的标志,有陕北的文化;比如《林海雪原》所阐述的红色经典、抗战的胜利,是黑土地的文化等等,而这些,都是当代你年轻作家没有切身经历的历史背景,也很难超越的。同时在这个视频效应远远大于阅读效应的时代,这些历史和这些时代,同样需要人了解,那么翻拍电视剧更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网友(5):

影视受众范围广。我并不认为活跃在文本上的名著只适合知识分子享用。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很多普通的劳苦人民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过阅读原著来放松身心,只能依靠这种直观、鲜活的方式获得情感体验。影视能够对原著进行升华。电视通过“形”来吸引观众,文本通过“言”来达到情感共鸣。不过一部好的原著,会使读者产生多重理解,易出现困惑之感。如果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次观看影视,就会发现其中有升华之处,然后从中获得收获。这种方式就相当于重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