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你与服务使用者个人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首先应该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所谓的“个人价值观”说得简单点就是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
只不过有些人有着明确的价值指向,凡事都以某个明确的原则为准,有些人则是日用而不知,但他的一切行为也一定能找到一个底层价值准则。
有哲人说,人和人的区别常常大于人和猿的区别,我深以为然,因为这个世界价值观的种类可能不比恒河沙要少,其间的冲突更不能以道里计。
值观太多,我们要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增加自己的见识,严格来说是增加自己的耐心,尽可能的做到设身处地的思考别人的价值观,别人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人,也才可能谈的上反驳他人。
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我们对一个人的质疑和反驳,必须从接受他的前提开始,提出的质疑和反驳才是有效的,但是我们往往会发现原则和原则的冲突更多的时候是不可调和的。
就以什么是“正义”来说,我们就能发现诸多原则:
无论自由主义、社群主义,无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康德的定言令式还是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以及其他种种试图给正义做出自洽性框定的理论都是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的。
尤其是那种规则性的命题,当其被代入实际问题的时候,只要改变表述方式就会导致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答案。归根结蒂,正义只是一种相当模糊的、内部充满歧义的观念,对正义的诉求首先取决于对平等的理解。换言之,平等先于正义,对平等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正义的不同理解。
一个人真信什么并不取决于他的言语,而取决于他的行为,他真正去做的,才是他真正相信的,才是他最底层的价值观。
用熊逸的话来说,“不能随地吐痰”和“儒家道德法则”其实很多人并不相信:
今天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要把一幅写着“不能随地吐痰”的标语贴在书房的墙上,随时警醒自己千万别做随地吐痰的事,这当然很荒唐,然而更荒唐的是,当他真的把这幅标语贴好之后,竟然没有人觉得荒唐。
这就意味着大家对“不能随地吐痰”的认识仅仅从书本到书本,可以从容应对关于这项内容的各种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可以在试卷上赢取高分,而一旦考试通过,这些知识就变得毫无用处了。有些人终于认识到“不许随地吐痰”确实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修养,但那时候就需要以新的心态对这些早已倒背如流的旧知识重新学一遍。
在一个以虚伪求发迹的世界里,王守仁所谓“知行合一”最现实的意义是给天下读书人和做官的人提出了一个极尽天真的问题:被你们口头上奉为圭臬的那些书本知识,你们真的相信吗,真的做到了几分吗?
在无数的“聪明人”眼中,读圣贤书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在职业生涯中真正要拼的是算计,是权谋,是各种和圣贤教诲背道而驰的“真理”,久而久之,凡夫俗子们也默认了虚伪的游戏规则,甚至再不会反思半分。
尊重别人的价值观的取向是最好的办法。
动画版《三国演义》,这次中日合作的版本基本是弥补这一缺憾了。画风相当正统,人物大气,英雄形象跟流传的别无二致。剧情跟儿时开始接触的演义基本相同,有些地方言简意赅地带过,后半部分节奏过快,但大部分著名段落都有带到。桃园结义三英,诸葛亮,赵云,曹操等戏份较重,比较适合少儿接触名著时观看。个人比较喜欢七擒孟获,居然拍了上中下,似乎剧情再起伏也不如南蛮各猛男丰富啊(时光评论)。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