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认为,儿童从出生到五岁,要经过一系列的性发展阶段:口唇期,它是指孩子出生到一岁半左右,此时期儿童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因了就要睡,其生活特点是基本欲望的满足。因为此时期欲望的满足以及与人的关系主要通过口部发生,故叫口唇期。
此期之后是肛门期,是指一岁半到三岁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是随意肌和括约肌发达的时候,小孩子喜欢蹦蹦跳跳,模东模西,而父母则要求孩子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
这是孩子接受外在约束力,建立“自治自律”的阶段,孩子的生活中心以及与人的关系由口唇转到排泄问题,即如何控制括约肌。
最后是生殖器时期,这个时期大约在三至五岁之间,此时期儿童开始注意到两性的差别,对异性父母抱有好感,并具有排斥同性父母的倾向,形成所谓“俄狄浦斯倩结”,此时期是萌生性兴趣的时期。
扩展资料: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对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在此理论提出之前,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人是理性的,在经济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人假设就是理性人的代表,人类依靠自身的理性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使人充分感受到了人类理性的巨大价值。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出了人性之中蕴涵的非理性成分,并且指出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和源泉,这对于正确认识人、理解人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问题,在早期和晚期理论中有不同的观点。
1、人格结构的早期观点。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部分。“意识”是人心理的最高级形式,是人在清醒状态知觉的思想、情绪,但在人格中只占很小成分。“前意识”是维系意识与无意识的中介,是调节二者并监督无意识的“看门人”。“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背后受抑制、压迫的更深领域的心理,是人类心理最原始、最基本的因素,是人的原始冲动及本能,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基本驱力及动因。
2、人格结构的晚期观点。弗洛伊德后来修正了自己早期的人格结构理论。1923年前后,他提出了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指人的本能,中心含义指性本能“力比多”。本我是无意识的人格化,是人的本能冲动的原始动力,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它的转移、升华、补偿,都受其制约。“自我”是从本我发展而来的,它控制本我,是人的精神的较高级机能,即意识与前意识。“超我”主要由良知和自我理想组成,受“道德原则”支配,它服从环境,追求尽善尽美,具有社会性,但实际上又压抑本能,丧失自我,所以不属于理性的意识,而是无意识的升华和崇高化。
精神分析 行为 攻击 妥协 心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