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辩论,在线等

2024年11月20日 17:15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上面的兄台查的很详细了 特点、弊病、恶果都有了详细的介绍

下面我就具体的介绍一下作为反方一辩如何来说:应试教育不能成就未来

第一:从应试教育的特点来说: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以“硬件”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运动量”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论奖赏。根据这种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实施,尽管苦了学生,但可能升学率暂时上升。这一教学上的短期行为反馈给社会、家长和学生,又使这套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得以强化。于是,不少学校心安理得地沿着这条斜坡走下去,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抄自下面的兄台的) 以升学率为最终追求目标,目标不同,所延伸的道路也不同。虽然常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大家的目的地不同又怎么会结果一样呢??对方辩友不要告诉我说: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两条平行线也有相交的一天(爱情对白,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吧)

2)从应试教育的恶果来说(还是超楼上兄台的资料):选几个说一下就好了,记住安排好时间
恶果二:造就了“缺腿”教育思想。
考试得高分理所当然,但是,只为高分而教育却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现实,学生的品德如何、修养怎样、生存能力大小、自立能力强弱等这些关系孩子生命的宝贵知识全都被打入冷宫,“缺腿”的教育思想必然造就“缺腿”的孩子。
恶果五:造就了“学生分数第一”的变态家长。
应试教育下的家长个个心急如火,孩子学习成绩成为家庭的头等大事,而且,也要列入家庭的重要经济支出计划。学生成绩好,皆大欢喜,学生成绩不好,拳打脚踢,家庭暴力和应试教育关系密切,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索。
恶果六:造就了靠学生分数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懒惰、贪婪的教育管理者。
恶果七:造就了身心疲惫的基层教育工作者。
应试教育下最苦的还是现在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学生要有好成绩,没有好学生是枉谈,一方面是招生大战愈演愈烈,甚至想法去“买”优秀生、“挖”考生,一方面是一般非重点学校大打疲劳战,老师白天满负荷工作,晚上还要加班,双修日没了,节假日少了,身上的疾病多了,家里不是教师的爱人累了。
恶果八:造就了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
我们得承认应试教育培养了一部分精英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在这个独木桥上被挤下了水,其实这也很正常,但可悲的是,掉下水的偏偏没学过游泳,于是水中再学,浪费了自己、耗费了家庭,减缓了个人的发展。即便那些走过独木桥的学生,也有的在挤独木桥过程中心理也发生了畸形,对今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恶果九:造就了心理变态的教师。
应试教育对教师造成的最严重伤害是心理,都说“分、分,学生的小命根”,其实现在的“分、分,也是教师的命根”,有的地方明确规定,谁的学生平均分低谁下岗。于是,教师在生存面前心理发生变态,做出许多违背教师正常心理的事情,比如考试时告诉学生要发扬“雷锋精神”,有的甚至想尽办法窃题、把学习不好的学生赶走(甚至对不好的学生采用体罚等“惩罚”),这难道不是教师心理的变态吗?
恶果十:造就了中国技能人才紧缺、理论人才过剩的不良人力格局。
恶果十一:造成了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学生的歧视。
恶果十二:造成了中国学生极高的近视率
难道这样由应试教育交出的学生会是好学生吗?
3)忠告:作为一辩和队长,主要是要整体团结好自己队友,因此每个人都在辩论时有所侧重点,这就要你在一辩的时候为引出己方观点做准备

问题:
问:对方可能会问:既然你这样说应试教育不好,那你提一个好的方案来啊~
答:日本我也一直觉得不好,但我们现在能提出解决他的方案吗??改革不是革命,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触而就的

问:你难道能否认我国应试教育没有培养出人才吗??
答:请问拿诺贝尔奖的有中国人没有?? 没有!!! 他们叫某籍华人 你能说这和应试教育没关系吗?

反方问:既然对方总在说应试教育好,那素质教育有什么不好呢??

暂时就想到这些,希望你们成功
如果有疑问可以给我留言,到时候加群里了说

网友(2):

它就是个屁。
不但臭而且杀人于无形!

网友(3):

同感,应试教育是面向精英的培养,你能成精英就有用,成不了就废了.好比部队培养特种兵是那块料,最后成为兵王,生存能力很强.不是那块料硬练,把自己身体练废了,这不是常规训练.部队特种兵特训是筛选你是不是这块料,然后在训练你. 而应试教育呢,所有人都去学习,肯定大部分人都搞废了.大家都知道特种兵好,上学读书好,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只是少数精英可以

网友(4):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
应试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以“硬件”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运动量”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论奖赏。根据这种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实施,尽管苦了学生,但可能升学率暂时上升。这一教学上的短期行为反馈给社会、家长和学生,又使这套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得以强化。于是,不少学校心安理得地沿着这条斜坡走下去,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支持者大多认为应试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认为能够促使学生学习,且认为这种以划一标准评估学生能力的方式较为公平,较少出现因为个别评核者的偏好而作出不准确评估的状况。也有人认为应试教育大大提高了中国农村人民的文化水平。
还有人认为,「以分取人」是当前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
尽管应试教育弊端多多,但是它确实是目前相对来说最为公正的选拔办法,就目前来说,反对者到目前为止无法找出比应试教育更好的选拔人才的办法来。这样是千百年来为什么我国要实施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因为应试教育是以客观知识和分数为标准选拔的。相对于其他主观的所谓“素质”来说,它是最为客观的。较好地防止了徇私舞弊,搞关系等不正之风的出现,维护了社会的公正,只要你肯努力读书,积极上进,就能得到提拔重用。
有人说素质教育好,那么到最后如何来选拔人才呢?因为“素质”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东西,你说这个叫素质好,我也可以说这个不能叫素质好,主观的东西,没有客观的标准。争到了最后,往往就成了录用机构的领导的一句话,就能决定选不选你。这样下去,很可能会导致使考生依靠关系和家庭背景进行提拔任用,不正之风盛行,徇私舞弊严重,苦苦读书而没有背景和关系的穷人的孩子就根本没有办法得到提拔重用。这才是最大的不公正。
现在实施的应试教育,虽然有很多弊端,但它无疑以是客观的分数为标准的,有人说也有徇私舞弊的,但那毕竟是少数,而且是上不得台面的。比“素质”教育要少得多。
因为一些人认为,应试教育才能教育出高素质的人才。他们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因采用较灵活的教育方式,而导致同龄学生学力程度不如东亚学生(特别是数学等自然科学条目)。而日本等过去实行较严格的应试教育时学生学力程度极高,但近年教育体制逐渐宽松后,学生的学力程度出现大幅下滑。
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可以相互互补,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并非不能培养学生的素质,同时应试教育的强制性好,可以使学生不得不去培养一些素质.另外,如果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当,也可以帮助他在应试教育中成为佼佼者.
反对者在学生和教育学者中占了很大部分。他们认为应试教育抹煞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意,增加学业负担,使学生向片面的分数追求,不利于学生的正确发展。很多学生因为负担压力过重导致出现精神问题,自杀或者杀死老师,但是并没有引起教育机构足够的重视。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试教育忽视了知识量的增长速度,21世纪初的知识量就已经达到了当时的300~500倍以上,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不可改写的事实。当年一张试卷可容纳大部分知识,而如今,一张试卷只测试九牛一毛,学生如大海捞针地学习全部知识,到头来只有一点点可用之处。一纸定乾坤是不可理喻的,这与教育部门不重视也有关。另外还有一点,是驳斥应试教育公平观点的:即应试教育偏向于性子静的人。因为性子静的人不容易感到烦躁,所以努力学习对他们来说也就没有这么痛苦了。众所周知,性格大都是天生决定的,而性子静的人普遍容易努力学习。所以说这个制度是偏袒性格静的人的,他们在先天上就更胜一筹。这就是为什么往往女生大都比男生努力很多的原因了。此外,还偏袒一些天生意志力强的人,或者说能控制的住自己的人。有人说,那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了。那既然这样,优势是天生的,你就不能再说它公平了。再说,现在中考体育也算50分的。你要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那你就也不能说其它的教育就比应试教育要不公平了。如果不公平了,这应试教育应该是一无是处了。而欧美的教育,则偏向于较为活性的学生。
再说了,教育也不是为了“公平”的。如果要公平的话,那抽奖不是更公平吗?这个好像牵强了一些,但也只是不好看罢了。支持者所谓的“公平”不过是在看谁付出的更多的情况下“择多录取”,让那些学生以后有个好的前途和发展。举个极端的例子:让大家把自己打的很惨,然后选较惨的录取。这个例子只不过极端一些,但道理是一样的。
所谓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学力高的说法更是荒唐了。所谓“学力”所指的是学习的能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知识以便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到。而应试教育使学习那么无用化,还要这么高的“学力”干嘛呢?况且应试教育并没有提高学生真正的学力,而只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应试教育内容的能力,知识总是被老师灌输的。自己失去了思考的过程和能力,只是对前人所创造出的知识以及理论上的东西更加熟悉了而已。所以,应试教育是主次不分的教育制度。
而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可兼容的。从诸多地方实行应试教育兼应试教育的情况上来看,这样做只会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把硬性以外的科目都定死了,都变得应试化了。例如:北京的很多学校应上级领导的要求积极采取“素质教育”,而原先的应试教育又没消失,只是让学生们多学一些课外的课程罢了。结果,原来学生们在周末还有一点时间玩,后来都没有了。
国内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
恶果一:造就了发应试教育之财的暴发户。
暴发户们扰乱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市场。本来学生时代是多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时代,但是现在却为学生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练习题、测验卷、考试宝典等,教师逼着买,家长主动买,学生不得不买,于是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抹杀了,每天陷入各种各样的、题型怪异的题海中,幸福了少数商人,辛苦了多数孩子。
恶果二:造就了“缺腿”教育思想。
考试得高分理所当然,但是,只为高分而教育却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现实,学生的品德如何、修养怎样、生存能力大小、自立能力强弱等这些关系孩子生命的宝贵知识全都被打入冷宫,“缺腿”的教育思想必然造就“缺腿”的孩子。
恶果三:造就了让部分学生得高分的怪异名师。
现在一些地方上的所谓名师,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的学生平均成绩得第一、他培养了几个高考状元,很少说他成功的教育好了多少名不好教育的学生。这样的“名师”,实际上只是把自己的名声建立在了学生追求分数的痛苦中,是牺牲学生其它兴趣和综合发展为代价的,是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科学发展需要的,这样的名师实在是怪异的名师,他们扬名于高分学生、陶醉于编辑试题辅导资料,让本来繁荣的应试资料市场更加五彩缤纷,这样的怪异名师还是少点好,因为他们在间接地给学生增加负担。
恶果四:造就了狠榨学生智慧之油的重点学校。
现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就是升学率高的学校,然而他们的升学率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狠榨学生的智慧之油,把学生的智慧之油撒在课本、题海上,猛烈燃烧,并且加上大量的时间保证,恨不得把学生的油抽净熬干,学生高考完了,智慧和灵性也就到了崩溃的边缘。
恶果五:造就了“学生分数第一”的变态家长。
应试教育下的家长个个心急如火,孩子学习成绩成为家庭的头等大事,而且,也要列入家庭的重要经济支出计划。学生成绩好,皆大欢喜,学生成绩不好,拳打脚踢,家庭暴力和应试教育关系密切,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索。
恶果六:造就了靠学生分数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懒惰、贪婪的教育管理者。
虽然教育管理者口头上不得不说要大搞素质教育,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深深热恋着应试教育。搞好应试教育,一则工作好做:以分数为硬指标、铁证据,省心、省力,好做工作,如果搞素质教育多麻烦啊。二则有些教育管理者在发应试教育之财:有应试就有重点学校,有重点学校,我这管理学校工作的人就能把权力变成商品和人情,就能收各类考试的费用,就能把升学率高的学校当作自己的权力特区。
恶果七:造就了身心疲惫的基层教育工作者。
应试教育下最苦的还是现在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学生要有好成绩,没有好学生是枉谈,一方面是招生大战愈演愈烈,甚至想法去“买”优秀生、“挖”考生,一方面是一般非重点学校大打疲劳战,老师白天满负荷工作,晚上还要加班,双修日没了,节假日少了,身上的疾病多了,家里不是教师的爱人累了。
恶果八:造就了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
我们得承认应试教育培养了一部分精英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在这个独木桥上被挤下了水,其实这也很正常,但可悲的是,掉下水的偏偏没学过游泳,于是水中再学,浪费了自己、耗费了家庭,减缓了个人的发展。即便那些走过独木桥的学生,也有的在挤独木桥过程中心理也发生了畸形,对今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恶果九:造就了心理变态的教师。
应试教育对教师造成的最严重伤害是心理,都说“分、分,学生的小命根”,其实现在的“分、分,也是教师的命根”,有的地方明确规定,谁的学生平均分低谁下岗。于是,教师在生存面前心理发生变态,做出许多违背教师正常心理的事情,比如考试时告诉学生要发扬“雷锋精神”,有的甚至想尽办法窃题、把学习不好的学生赶走(甚至对不好的学生采用体罚等“惩罚”),这难道不是教师心理的变态吗?
恶果十:造就了中国技能人才紧缺、理论人才过剩的不良人力格局。
现在中国技能人才紧缺,影响到经济的质量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就是推崇宣扬孩子要上学、上大学、找好工作、坐办公室、当大官、做某某家,很少说上学可以学技术、长能力、踏踏实实谋生。在这样的教育大气候下,当然很少有人学习专业技术、向技能性人才发展了。现在部分地区出现的大学生回技校再造现象,实在是对应试教育的一个很好讽刺。
恶果十一:造成了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学生的歧视。
近年来,哈佛等世界名校对中国来的学生较为排斥,认为他们的“高分低能”化现象严重。
恶果十二:造成了中国学生极高的近视率。
中国学生近视发生率高达60% 位居世界第一 。
应试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关系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对中国人学习、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近代考试体制(1905——结束科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在近代几乎是统治阶级(大部分满清权贵)愚民政策的代言人,极大地扼杀了那时年轻人的创新精神,特别注重八股文等与时事无关痛痒的考察。那时读书人都抱着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主义思想,把当官看作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而且那时的知识,重人文、轻科学。
这些种种原因都影响了半个世纪后的中国应试教育。但在改革开放以前,很少有中学生抱怨应试教育,是因为那是竞争未有现今如此激烈,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低知识含量的一些职业吃不消了,譬如传统农业。高考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压力逐年加大。为了防止人口流动过大,高校在全国的录取分数线不再相同……
虽然二十一世纪学的东西与十九世纪相比进步很多,但教学上基本上冲不破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怪圈。更为严重的是,所学的知识实用化大打折扣,功利性不断增强!初中学的史地政,到高中被抛到九霄云外;文科生背的烂熟的笔记工作后束之高阁。这与十九世纪末考上进士、状元后把仁义礼智信忘得一干二净去鱼肉百姓有何区别……
那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呢?

素质,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而且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一般说来,所谓“素质”,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人们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学实质也是社会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 名学生先天获得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往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应试教育”不是对以前和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

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①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从以上10点基本可以着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