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纪年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王公年次纪年、年号干支兼用法、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生肖纪年、东极大马哈鱼纪年、中西复合纪年法、古埃及历法。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
一、公元纪年法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这就是公元纪年法。
二、封建纪年法(帝王纪年法)
教材在叙述中国历史时,常常用象“汉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和“贞观时期”,这样的方法来表示时间概念,这种用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的纪年方法,就是封建纪年法或者称为帝王纪年法。
三、干支纪年法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原是借用树木的干和树枝的支。实是古人的数字,其字如下。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四、民国纪年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建立,同时决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此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公历一样,不必换算。年代的换算法也很简便。如xx战争爆发在1937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6年。反之,知道xx战争结束在民国34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但可得出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