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号,庙号混淆 李世民能自称唐太宗吗

2024年11月30日 00:27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首先,没有特定的帝号一说,所谓帝号是庙号、谥号、尊号、年号等的统称,代表针对某一个皇帝的称呼。举例来说,你不能说唐太宗的帝号是什么,你只能说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帝号之一。
庙号,是后人在宗庙里对祖宗的称呼,所以尾缀是“祖宗”二字。比如明太祖,唐太宗之类。谥号,则是后人对皇帝功绩的评价,所以尾缀都是“皇帝”二字,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文帝等。尊号是由谥号演变来的,随着皇帝和大臣们越来越不要脸,皇帝的谥号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长,越来越好,已经失去了谥号应有的意义,所以干脆把这种“伪谥号”称为尊号,比如“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后人在他的尊号里取一个最能代表他一生功绩的字(一般是加在皇帝前的最后一个字)作为他的谥号,比如上述尊号代表的谥号其实就是明敬帝。年号大家都懂,就不再解释了,一般在新君继位后的次年开启一个新的年号。
其次,除了年号,其他所有的帝号(庙号、谥号、尊号)都是皇帝死后他的继任者和大臣们给“追封“的。所以李世民活着的时候是不可能称自己是唐太宗的,因为他活着的时候还不是唐太宗,按照明清时代的习惯,老百姓称呼李世民可以用“贞观皇帝”这个称呼。但实际上这种称呼方式也只有明清时期才有,唐朝不太可能出现。那么当时的大家怎么称呼皇帝呢?用“今上”这个称呼,指代当今皇帝,外国使臣直接用“唐皇”或者“唐王”这个称呼来指代唐朝皇帝。
如何跟过去的皇帝区分呢?要区分的其实不是当今皇帝,而是过去的皇帝,这就是把庙号和谥号组合一下,比如在李隆基的时代称呼李世民,要称为“太宗文皇帝”。举个例子讲,李隆基问大臣:“朕与太宗文皇帝相比,谁的功绩更大一些呢?”大臣会回答:“今上功盖千秋,当与太宗文皇帝比肩。”

网友(2):

帝号——简言之,就是帝王的称号。在封建社会,帝王乃“九五之尊”,因此,他们的名字是不准直“呼”或直“书”的,必须找个替代词,这即是所谓的“避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号是“皇帝”,是秦始皇嬴政为他自己起的。

谥号——简言之,就是帝王死后,继任的帝王为死去的帝王另起的一个称号。另外,古代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有身份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也称为谥号。《逸周书·谥法解》中载,“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带有一定的评判性,所以有褒贬之分。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庙号——帝王死后,放在太庙室内奉祀,特立名号,这便是“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祖”、“宗”的这种用法,大体在唐朝定型。
能。因为这只是一种说法。当时的汉高祖 之后的 都是自称帝 也没人说为什么。
陵号——简言之,就是为死去的帝王之陵墓所起的尊号。如唐太宗的陵墓称做“昭陵”,唐高宗李治的陵墓称为“乾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称为“孝陵”等。元朝的皇帝多埋骨于草原,陵墓不设明显标志,所以也就没有陵号。
尊号——是指对帝王、皇太后在世时的称呼,这种称呼大多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场合。帝王的尊号是不需要“避讳”的,高官、百姓都可以叫。尊号多是些褒义的词语,因此读起来很长,如唐玄宗的尊号为“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宋太祖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慈禧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
国号——是一个国家或朝代的名称。开国之君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确立国号。国号名称的由来大体上有五种情况:一是根据开国之君发迹的地方来定国号。比如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曾在宋州任节度使,因此建国后便称为“宋”。二是根据开国之君所封爵名定国号。如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故称帝后便以“汉”为国号。三是根据开国之君发迹地的特产定国号。如辽国开国之君耶律阿保机的发迹地产铁(“辽”契丹语为“镔铁”),于是建国后即以“辽”为国号。四是根据谶语或文义定国号。如元朝的国号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而由蒙改称为元的。五是以其他原因确立国号。如后周太祖郭威自认为是周朝王族姬姓的后裔,便以“周”为国号。王莽篡汉时,自认为“天下一新”,即以“新”为国号。

网友(3):

肯定不行,因为无论是帝号还是庙号都是死后才有的。帝号一般唐代前用谥号(汉武帝),唐后用年号(贞观)。庙号是皇室子孙对先辈的敬称。李世民 ,贞观是帝号,唐太宗是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