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大球为什么不行?作者纪成龙
2014-10-05
刚过去的仁川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金牌榜上一骑绝尘,相比较外界对本次亚运会的关注程度,中国三大球的集体滑坡似乎比起金牌榜上谁是第一更加受人瞩目。一时地声讨中国三大球集体倒退的原因再次充斥整个网络。
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靠体制内的集体圈养,封闭式的长期训练,使得中国的三大球至少是在亚洲级别的大赛里所向披靡,令对手心服口服。而如今我们的三大球(至少是篮球、足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向了市场化、职业化的道路,虽然职业化程度不高,但至少积攒了数十年的市场经验(今年CBA走向职业化整整20年),如此这般我们的三大球项目反而每况愈下在亚洲都不行了。以上两种体制的前后比较(有人也会拿朝鲜的女足作为例证),从表面看似乎体制也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有时候,中国的职业体育的很多问题就是这样,存在很多的悖论。
当然,我们并不能否认中国选择职业化的道路是错误的决定。西方发达国家在职业体育层面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来充分发挥职业体育在市场中的价值并取得成功,绝非只是一时的偶然现象,他们长达百年的历史积淀已经为一些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总结了大量的普世性规律。
我们认为,恰恰是这种存有普世价值规律的制度在适用于当下的中国职业体育制度时,被所谓的走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道路所误读,这种拿着民族主义的眼光来对待一个现代性的、普世价值的问题,必然会有违一个项目内在的、本质的发展规律。
拿中国篮球为例。早在2008年就应该换血实现新老交替的时候,王治郅、朱芳雨等一帮老将为了协会或篮管中心的竞技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政治需要,依旧征战各种世界大赛,直到去年兵败马尼拉,才如梦方醒地意识到现在的中国男篮是应该改朝换代了。而这一改,就改成了本次亚运会全副年轻球员的面孔,乃至被人诟病关键时候缺乏主心骨,缺乏一名有经验的老将的引领。宫指导自然有其指导上的失误,可是以违背篮球基本规律来打造和 发展球队的做法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我们从一开始就违背规律,现在也只能这样以违背规律的做法继续违背,因为我们本身已没了规律。
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出路之一是要去中国特色,我们唯一的特色就是遵循项目本身的基本运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