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我们心中
尊敬的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生命在我们心中 生命是一曲优美的交响曲,是一篇华丽经典的诗章,是一次历尽挫折与艰险的远航。生命诚可贵!我们歌颂生命,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我们热爱生命,因为生命是美好的,它令我们的人生焕发出灼灼光彩。在这个世界上,最蓬勃旺盛和美好的,就是人的生命!每一个清晨、每一个夜晚,您的亲人都期盼着您能高高兴兴学习,平平安安归来。一首《祝你平安》的歌曲,电视剧《渴望》中一句:好人一生平安的祝福,为什么会唤起亿万百姓的共鸣?就是因为它反映了百姓的心声。健康、平安是生活赐给每一个懂得它意义的人的最好礼物,这就是幸福!然而,面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隐患、生活中处处潜在的意外,您是否做好准备加以防范?您是否重视过这些看似不起眼有一天却会带给您致命伤害的问题?
设想一下:一个梦想成为画家的人,因为意外失去了双臂,用双脚书写着自己奋斗的一生;一个个还没有看清楚美丽世界的孩子,因为意外的玩耍而造成眼部的受伤,为家人和自己留下了终生的遗憾.;那将是怎样的懊悔!那将是怎样的悲剧!他们忽视了安全,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甚至用一生去悔悟.在今后漫漫的人生道路上,他们将独自品尝因忽视安全而酿成的苦果.
世界万物皆有生命,安全是一个人生命存在的有力保障,拥有安全才能拥有生命。面对这些血的事实,面对这些本来可以避免或是减少损失的事故给我们的惨痛教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安全?难道我们还可以坐以待毙,以为那些事故都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吗?
安全知识的贫乏,安全意识的淡薄总是让我们看到一幕幕血的教训。有关数据显示,每年我国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都有44人死于事物中毒 `,溺水,,交通和其他安全事故.排除那些不可预示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避免的.
朋友们前车辙后车鉴,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难到不应该使我们警惕吗?难到不让我们痛心吗?杜绝不安全隐患难道不应该铭刻在心吗?人们用鲜血换来教训,智者用教训避免流血。朋友们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以他们为戒,重视安全,珍视生命,那我们就能拒绝事故与千里之外。
孩子绕过石子.”“小心前面的坑。”“当心路上的汽车。”“过路口的时候左右看看。”“放学就回家。”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母亲在蹒跚学步的指导,父亲在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每一句亲切的话语带走的都是亲人们无限的牵挂和祝福。安全,它蕴涵在母亲虔诚的祈祷里,父亲关心的问候中,亲人们温柔的笑脸中。它是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一种期盼,它是来自生命最本能,最真切的呼唤!一个成熟的思想,一种展望的心态,一份热烈的激情,一次漫长的旅途,这就是生命!生命之花开放的是否绚丽,是否多彩,安全问题则是首要的决定因素。它是实施一切的前提。 安全这个话题是古老的,安全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安全教育工作也进行了普及。获得安全知识的途径也变得多元化,城市化。由父母的言传身教,教师的逐一讲解,进化到《记录片》的现身说法;由课堂教育转化为社会教育,媒体教育,网络教育。为安全的落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安全是火,点燃了生命之灯!安全是灯,照亮了生命之路! 安全是路,引导着生命走向新的辉煌!
“无危则安,无损则全”
如果有人问我:安全是什么?我会告诉他,安全是幸福,是快乐,是健康和生命.说安全是幸福,是因为安全成就了平安,成就了每一个家庭的完整,给了我们每一个家庭带来了欢笑;说安全是快乐,是因为安全给了我们享受生活的激情和希望,创造了实施一切的基础;说安全是健康,是因为安全赋予了我们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态,健康的灵魂,去实现我们的理想;说安全是生命,是因为生命创造世界,生命创造了人类的历史.
不管春夏秋冬,我们把安全装在心中;无论严寒酷暑,我们把安全看成幸福的源泉.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情系安全,换来了全家的幸福;我们关注安全,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只要安全在我心中,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让我们共同努力,心存安全,在建设起一幢幢高楼的同时、也建立起我们平安的的丰碑. 让我们用双手托起我们明天,托起我们的希望,让希望和安全一起飞翔!
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