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广播稿,我们就得先知道什么是广播
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世界上第一座领有执照的电台,是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于1920年11月2日正式开播。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建于1923年,是外国人办的。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于1940年12月,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广播的优势是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短处是一瞬即逝,顺序收听,不能选择,语言不通则收听困难。 (以上关于广播的内容摘自http://bk.baidu.com/view/35385.htm)
广播稿就是为了广播需要而准备的草稿写作广播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广播稿的写作要求:
一是通俗口语化。
广播稿是用耳朵听,要求语言明白易懂口语化,口语化要求写“话”而不是写“文”。
①多用短句,少用或不用长句。
②少用方言、土语,尽量不用群众不熟悉的简化词或简称。
③少用书面词汇、文言词汇和单音词。把单音词改成双音词;书面语改成口头语;文言词改用白话;音同字不同的词要改换。
④不宜用小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因为其中的内容不便读出来;那些表示否定含义的引号也尽量不用,改用“所谓的”。
广播是让人听的。文学大师老舍说过:“书面上美好的字,不一定在口中也是美好。……‘老李,说说,切莫冗长’!大概不如说:‘老李,说说简单点’!后者现成,容易说,容易懂。”广播稿的语言要口语化。口语要求写“话”,而不是写“文”。这个“话”不等于日常生活中说的话,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是以达意为主,仅有层次而不讲究结构、语法;口语化要求的“话”,既要达意,又要有层次,更需要严密的结构,语法上要更加完整。但这个“话”又不同于书面文章的语言。它要求句子短,语法结构较简单,文字更精炼。它是介于日常口头语和书面语之间的一种“话”。
教育家叶圣陶读到广播稿的语言时说:“上口顺耳的稿子就是意思明白通畅的稿子,人家不必花费无谓的力气就可以了解,而且决不至于发生误会。”他要求写完稿子“自己好好儿念一遍,就是自己来检验一下,写下来的那些语言上不上口,顺不顺耳。……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顺耳,必然是语言有毛病,就得修改。……修改成什么样儿才了事呢?到自己满意,认为上口顺耳为止。”因此,好的广播稿主要是靠嘴念和耳听来判断。广播稿还要做到顺心,以前写广播稿往往以教育者自居,把听众看成学生,容易出现教训人的口气。江苏曾有个农民买了收音机听了一段时间后,气愤地说:“我花钱买了‘爹’回来了!”意思是,收音机就象‘爹’一样,以教训儿子的口气对待听众。由此可见广播稿要做到顺心,就要尊重听众,平等待人,不能居高临下地说教,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在事实的报道中。广播语言要亲切、中听,多用谈心的口气,商量的口气,少用“必须”、“应该”等命令式口气。(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5年第7期《广播稿语言五要》)
二是结构简洁明了。
广播稿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更要注意干脆利落。
①突出句子的主干,不滥用不必要的附加成分。
②用准确的词贴切地表达要说的意思,不说空话、套话。
③不用倒装句,不用倒叙和插叙。广播稿的叙事,一般按事物过程的发展顺序,因为这样顺乎人们听的思路和习惯。
三是生动活泼。
①采用多种写作方法,避免单调乏味。
②句式富于变化,运用设问、排比、对偶等句式,使文章有文采;适当选择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等句式使文章有感染力。
③具体的事例比抽象的议论更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四是主题单一集中。开头要吸引观众,主体要设计悬念,结尾要不落俗套。
五是音调和谐。广播稿要避免连续出现仄声字,平仄声要互相交错、配合得当,读起来就会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文体知识:
广播新闻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电台利用电波传递声音,每秒钟行程30万公里,迅速无比。
(2)传播范围广。广播可以翻山越岭,渡江涉河,所能披盖无所不及。
(3)听觉优先。广播关键的能量通道是作用于人类的听觉。
(4)简短性。很多新闻报道在广播中仅占30到45秒,3分钟的单条新闻广播已经是长报道了。
广播新闻的种类
广播和报纸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报刊上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也大量地运用于广播。一般说来,广播新闻的种类有:录音讲话(包括录音座谈会)、录音报道(包括文字解说、音响和配乐、人物谈话)、录音新闻、口头报道、录音通讯、录音特写、录音访问、配乐广播、广播对话、广播评论、广播大会、重大集会的实况广播、重要文艺、体育表演活动的实况转播。
实例:
〈实例〉一
联合国官员和专家对新都
中学人口教育工作十分赞赏
邱晋南 陈四益 陈至崇
本站消息:新都中学人口教育教师吴天海今天在他的办公室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告诉本站记者:联合国官员和专家对新都中学五年多来的人口教育工作十分赞赏。人口教育是贯彻“计划生产”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早在七十年代初,周总理就倡导在中学生中进行人口教育。1980年3月,根据我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签订的中学人口教育项目协定,新都中学被列为全国十所试点中学之一。五年多来,这所中学已经有1200多名高中学生系统接受了人口科学基础知识和人口政策教育。去年底,学生写的5份专论被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教育处。
1984年3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教育顾问沙尔马博士来新都中学视察,他作了这样的评价:“我对你们卓有成效的人口教育表示十分赞赏”。
去年10月16日。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审评小组全面审评新都中学人口教育工作后,一致表示满意。当审评小组成员海迪·斯温德尔斯女士听了几位学生用英语汇报学习人口教育知识的体会后,高兴地说:“我要把你们写的心得带回纽约,让我的女儿拿到学校去念,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你们”。
今年3月,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审评小组在给联合国的审评报告中写到:“政府官员、教员和学生的高度主动性是非凡的”。“那些教师和学生将人口教育的信息传递到他们的村庄,例如,劝说他们的亲属遵循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政策”。
今年9月23日。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驻华代表孔雷风委托他的夫人访问新都中学后,称赞这个学校的人口教育搞得好,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题词:“向新都中学学习”。
〈实例〉二
六孔秤盘卖鱼翁
王险峰 雷胜利
本站消息:今天,记者在双河农贸市场,见到一位挑着一担鲜鱼,提着六孔盘秤的老人。当他一到市场,买鱼人便呼啦一下拥了过来,争相选购。一位中年妇女在鱼桶里选了几条活蹦乱跳的鲫鱼往秤盘里一放:“喂,老大伯快点称嘛!我还要上班”。老人把秤提得高高的,笑咪咪地说:“别急嘛,你看!”只见六个孔里的水珠直往下滴。这时记者才悟出六孔秤盘的道理。
这位老人叫龙得才,是三圣乡水口山村的养鱼专业户。今年八月的一天,他挑了一担鲜鱼到市场上卖,每称一次鱼秤盘里都有些水,自己心里感到不是滋味:“把水当鱼卖,这是卖的亏心钱哪!”他回到家里,就用钉子叮叮当当在秤盘上钉了六个孔。老伴见了埋怨道:“鲜鱼水中捞的嘛,哪能没有水!”老汉笑嘻嘻地对老伴说:“人嘛要讲道德,我活了六十多年都没有做过亏心事,怎能把水当鱼卖?”说得老伴点头笑了。
〈实例〉三
〔录音新闻〕
农民尤明富教子忠心 守边关 敬宗明
本站记者敬宗明报道:今天上午九点多钟,东坝镇四村七组六十一岁的农民尤明富,急匆匆地来到县广播站编辑室对记者说:“我大儿尤永强,在云南边防前线当兵。他最近来信说,很快又要上战场了,记者同志,我有很多话要对强儿说,我专门来,请你帮忙买盘磁带,把我给他说的话录成音寄到边防去。”
尤明富大爷一边说一边从衣兜里掏出五块钱,塞在记者手里。记者请他坐下,问他为啥不写信,要寄录音去。大爷激动地说:“信,我倒是经常给他写,这录音么,和写信又大不一样罗!我说啥,强儿就能听到啥,连我的声气都不得变,就像我们两爷子在一堆摆龙门阵,娃儿听了,一定很高兴。”记者满足了尤大爷的要求,当场录下了老人家对儿子说的一番心里话。我们征得老人的同意,下面就把对他儿子的谈话播放给我们的听众。
〔出录音〕
“强儿呀,‘八一’建军节快到了,爹有很多话想对你娃娃说,我今天要说的话,也是你妈的意思,我的声音,你可能听得清楚吧?你要好好给我记在心头。前天,县上专门派小汽车接我参加座谈会。会上,书记呀、县长呀都在夸奖你们在边防前线打得好,要全县人民都要向你们学习。爹听了,心里头硬是欢喜呀!
强儿呀,家里的事,你就不要挂在心上,你是晓得的哟,这几年政策对头了,家里也不愁吃不愁穿了。今年的日子,比去年还要好多罗!政府给我们家解决了一百多斤化肥,还发了一百五十多块钱的优抚金,帮助我们解决生产。小春收成好、大春的谷子、红苕、包谷又长得很好。圈上还有四头猪,我看年前出槽是十拿九稳的。你在家里栽的那些广柑树哇,枝枝丫丫都是挂满了果果的,看来硬是逗人爱也,这一下,吃不愁、穿不愁,用也不愁罗!
强儿呀!我们从信上来看,你是在想爹妈,爹妈也在想你娃娃!爹妈老了嘛,有你在家,我们就要少操点劳,好倒是好,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小道理总要服从大道理管嘛!国家有事,我们咋个能够丢心落肠?先有国,后才有家嘛!没有国,哪有我们这个家呢?我和你妈,一辈子勤耙苦挣,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送你上学堂念点书,就是望你知书识理,长大了有个出息呀!你那年去当兵,爹妈心里头是欢喜的。你说你要超期服役,爹妈是实心实意支持你的,你已经打过两回仗了,立过功,我们全家都欢喜,乡亲们也欢喜,都说你硬是一个有出息的娃娃,这回再上前线,你千万要记住我们的话:忠心保国、守好边关。敌人来了,你就下狠心,主动给我打!叫它狗东西今后不敢再来捣乱!我和你妈,啥也不望,就望看到你娃娃的立功喜报。
〔录音完〕
听众朋友,听了尤明富的大爷给儿子的录音,你有什么感想呢?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民,在关系到祖国安危,人民幸福的严竣考验面前,毅然将儿子送到前线,并且一次又一次鼓励儿子不怕苦、不怕死,英勇杀敌。一颗火红的爱国心,多么令人感动啊!
〈实例〉四
要像拉船过滩那样齐心协力 干四化 肖中华
(船工号子声扬起压低)
听众朋友:我们现在听到的是大家熟悉的船工号子声。这优美雄壮的劳动歌声,使我想起了船工们那种齐心协力拉船过滩的动人情景。当船进入险滩急流时,只见船上的舵手,双手紧掌船舵,使船不偏离航道。前驾长手握篙杆,东撑西点,与后驾长紧密配合。船工们匍匐拉着船,脚蹬、手爬、步调一致,一步一步地向着预定的港口前进。
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这样团结奋战呢?这是因为每一个船上职工都明确共同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在前进的航道上,不可能没有险滩急流,因此,他们下定了拉船过滩的决心,同时因为他们有战胜险滩恶水的过硬本领。常言说“驾长心里装的全是石头”,是说驾长对一条航道,哪里是险滩,哪里有暗礁,都了如指掌,并且掌握了水涨水落的脾气。如果一个驾长对航道的情况不了解,又不懂河水变化了的航道特点,那船就会触礁沉没;一个船工没有拉船的本领,一上阵,准会被纤绳赶下河去,这怎么能使船到目的地呢?所以驾长必经过严格考核选拔,船工又是驾长信得过的水手。他们相互信任,又有明确分工,做到人有专职,职有专责,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紧密配合做好本职工作,保证了全局任务的完成。
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在这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每一个单位好比一只航行的大木船,绝大多数单位的领导和群众都像拉船过滩那样正在齐心协力为四化建设出力流汗。但是,我们有些同志,刚进入改革的洪流,就手忙脚乱,一个往东扳舵,一个往西撑船。职工们像船工一样受到强烈的震动,摇摇晃晃,乱成一团。于是凭着“干不干,少不了三顿饭”在那里扯皮聊筋。我们祝愿这些单位的同志像船上职工那样胸怀共同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特别是领导要像前后驾长那样团结;要像驾长熟悉河道那样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要像驾长那样适应水涨水落变化了的情况去按规律办事;要像驾长那样组织群众脚踏实地,拿出拉船过滩的精神,投入到千帆竞发,百舸争游的改革洪流中,去开创社会主义一个又一个新局面。
中文名称:广播英文名称:broadcast 定义:(1)信息发送到网上所有的节点。(2)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传送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 应用学科:通信科技(一级学科);服务与应用(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广播的优势是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短处是一瞬即逝,顺序收听,不能选择,语言不通则收听困难。
目录
简介广播
1906年圣诞节前夜,美国的费森登和亚历山德逊在纽约附近设立了一个广播站,并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广播。广播的内容是两段笑话、一支歌曲和一支小提琴独奏曲。这一广播节目被当时四处分散的持有接收机的人们清晰的收听到了。1908年,美国的弗雷斯特又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进行了一次广播,被那一地区所有的军事电台和马赛的一位工程师所收听到。1916年,弗雷斯特又在布朗克斯新闻发布局的一个试验广播站播放了关于总统选举的消息,可是在当时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收听这些早期的广播。发展由于无线电的广泛使用以及人们对于大功率发射机和高灵敏度电子管接收机技能的熟练掌握,使广播逐渐变成了现实。1920年6月15日,马可尼公司在英国举办了一个以梅尔芭太太主演的“无线电--电话”音乐会,远至巴黎、意大利、挪威,甚至在希腊都能清晰的收听到。这就是广播事业的开始。1919年,苏联制造了一台大功率发射机,并于1920年在莫斯科开始试验性广播。1920年12月22日,德国的柯尼武斯特豪森广播电台首次播送了器乐演奏音乐会。1920年11月2日,美国在康拉德的指导下,威斯汀豪斯公司广播站KDKA开始广播,首次播送的节目是哈丁-科克斯总统选举,在当时,这事曾轰动一时。1922年11月14日,伦敦ZLO广播站正式开始在英国广播每日节目,该站在1927年改为英国广播有限公司,即BBC。1922年法国埃菲尔铁塔也正式开始播音。1927年止,美国国内已拥有737个广播站。这一时期,广播站如雨后春笋在各国中相继涌现。当时,在欧洲广播已被视为一个庞大的通信工具。以后,全世界的广播事业不断发展,现已逐步形成全球性的广播网。编辑本段收听方式终端接收通过收音机等终端设备接收信号来收听广播,不过只能收听到有限的几个频道。在线收听目前很多电台都提供了互联网收听服务,很多网站都收集了这些电台的收听地址,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在线收听广播节目。编辑本段发送原理广播电台播出节目是首先把声音通过话筒转换成音频电信号,经放大后被高频信号(载波)调制,这时高频载波信号的某一参量随着音频信号作相应的变化,使我们要传送的音频信号包含在高频载波信号之内,高频信号再经放大,然后高频电流流过天线时,形成无线电波向外发射,无线电波传播速度为3×10^8m/s,这种无线电波被收音机天线接收,然后经过放大、解调,还原为音频电信号,送入喇叭音圈中,引起纸盆相应的振动,就可以还原声音,即是声电转换传送——电声转换的过程。 中波的频率(高频载波频率)规定为525—1605kHz(千周)。 短波的频率范围为3500—18000kHz。调频的国际标准频段为88—108MHZ的甚高频波段。编辑本段收音机原理简介天线接收到的高频信号通过输入电路与收音机的本机振荡频率(其频率较外来高频信号高一个固定中频,我国中频标准规定为465KHZ)一起送入变频管内混合——变频,在变频级的负载回路(选频)产生一个新频率即通过差频产生的中频(实习图3-2中B处),中频只改变了载波的频率,原来的音频包络线并没有改变,中频信号可以更好地得到放大,中频信号经检波并滤除高频信号(实习图3-2中D处)。再经低放,功率放大后,推动扬声器发出声音。本机工作C1、B1组成天线输入回路。VT1、B2、B1、C组成变频级。VT1为变频管。初级线圈与C构成变频级负载。C1、B2组成本机振荡电路,C6为振荡耦合电路,VT2、VT3组成中频放大电路,2AP9为检波电路,R9为音量电位器(带电源开关),C16为高频耦合电容。 VT4、VT5为前置低频放大级、VT6、VT7组成乙类推挽功率放大器。R16、C21、C17为电源波波电路。R1、R2、R3、R4、R5、R6、R7、R12、R10、R11、R13、R17、R18为各级的直流偏置电阻。安装①整机电路分析,熟悉元件在印刷板上安装位置。 ②元器件焊接、安装(安装时应检查元器件的好坏)。 ③检查电路,将安装好的收音机和电路原理图对照检查下列内容。 a.检查各级晶体管的型号,安装位置和管脚是否正确。 b.检查各级中周的安装顺序,初次级的引出线是否正确。 c.检查电解电容的引线正、负接法是否正确。 d.分段绕制的磁性天线线圈的初次级安装位置是否正确。 e.用指针式万用表R×100档测量整机电阻,用红表笔接电源负极线,黑表笔接电源正极引线,测得整机电阻值应大于500欧。 以上检查无误后,方能接通4.5伏电源。 超外差式收音机的调试。新装的收音机。必须通过调整才能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其调整内容有:调整各级晶体管的工作点,调整中频频率,调整覆盖(即对刻度)统调(调整频率跟踪即灵敏度)。调整内容①调整静态工作点:各晶体管的作用不同,所处的工作点不一样,各级静态工作点的调整是通过无信号时(本机振荡停振)无外加信号时各晶体管发射极电阻上的电压的大小分别来衡量的。分级调整R1、R4、R12、R17、R18使VT1级电压为-0.5~0.7V。VT2级R6上电压-0.5~0.7V。VT3级R7上电压为-0.25~0.4V,VT5级R14上电压为-0.7~0.9V,VT6、VT7级是共集电级电流为2~6mA。 ②调整中频:目的是使三个中周变压器(中频调谐回路)的谐振频率调整为固定的中频频率465KHZ,由于所用中周是新的,一般厂家已调整到465KHZ,所以调试时,接收某一个电台,用无感起子调节中周磁芯,调整顺序是由后级往前级即先调Bz3再调Bz2至喇叭声音最响为止。 ③调频率覆盖(调收音机的频率范围535—1605kHz):调整时装上一个刻度盘,使双连可变电容全部旋进和旋出指针分别在刻度盘530—1630千周的线上,旋动双连可变电容器使指针对准640千周刻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无感起子旋动振荡线圈的磁芯收听640千周电台广播,声音适中旋动双连可变器电容使指针对准1500千周刻度附近。调整振荡回路微调电容C3接听1500千周附近电台广播,如此高端、低端反复调整几次。 ④统调(调整频率跟踪)目的使本机振荡频率在接收频率范围(中波段535~1650kHz)和远比外来信号频率高465KHz即本机振荡频率范围为1000kHz~2070kHz。因此,采用电容相同的C1、C2双连可变电容器进行同步调节,通常在所选频范围内的高、中、低三点进行跟踪,即三点统调,为了实现良好三跟踪在本机振荡回路串联一个垫整电容C及并联一个微调补偿电容C,在输入回路并联一个补偿微调电容C,具体调整,然后调输入回路补偿电容Cz使音量最响。 中端调整在1000KHZ附近收听广播,使声音最响此时调整双连电容器动片中的花片上的C片,拨动片距。若拨动花片时,输入减小,则中端不失谐,将花片拨回原处,若输入增大,还需在拨动对边花边进行补偿,也可改变垫整电容的容量。编辑本段节目录制播音室波音在声学上经过处理的、供播出和录制广播节目用的专用房间。播音室要求有较好的隔音条件,要有必要的防振设施,以防止固体传声。室内的天花板及墙壁应按照要求的混响时间及扩散声场的指标设置多种不同的吸音材料和扩散体。 根据不同的用途,播音室的面积可分为15~80平方米不等。语言播音室的面积一般在30平方米以下,混响时间为0.4~0.5秒。文艺播音室面积较大,按演员的人数和节目的性质设计不同的面积和不同的混响时间。在利用多声道录音后期加工工艺的演播室中,为了增加每个声道间的分隔能力和保留后期加工的余地,则要求设置强吸声、强扩散的设施。其混响时间均控制在0.5~1秒,与演员人数和节目性质等无关。 混响室具有较长混响时间和扩散声场的录音专用房间。在录音或录音复制过程中,为了改善音响效果,需要利用混响室在声音中人为地增加混响或制造回声。混响时间要求为3~5秒或者更长。混响室声扩散性要好,并做适当隔声、隔振处理。室内可设活动吸声结构,以改变混响时间。编辑本段广播层次广播分为第2层广播和第3层广播。第2层广播也称硬件广播,用于在局域网内向所有的节点发送数据,通常不会穿过局域网的边界(路由器),除非它变成一个单播。广播的目的地址是一个二进制的全1或者十六进制全F的IP地址(255.255.255.255)。广播(第3层)用于在这个网络内向所有的节点发送数据。第3层广播也支持平面的老式广播。广播信息是指以某个广播域所有主机为目的的信息。这些被称为网络广播,它们是所有的主机位均为ON。 一个数据帧或包被传输到本地网段 (由广播域定义)上的每个节点就是广播;由于网络拓扑的设计和连接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广播在网段内大量复制,传播数据帧,导致网络性能下降,甚至网络瘫痪。这就是广播风暴。 其实广播风暴多是出现在以hub连接的容易产生环形连接的局域网中,如果用路由器和交换机的话,由于路由器和交换机是树形连接设计的,可以有效的防止广播风暴的产生。但是在主干网上,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路由选择。主干网上的路由器,必须知道到达所有下层网络的路径。这需要维护庞大的路由表,并对连接状态的变化作出尽可能迅速的反应。路由器的故障将会导致严重的信息传输问题。在园区网内部,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分隔子网。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局域网演变成以高速主干和路由器连接的多个子网所组成的园区网。在其中各个子网在逻辑上独立,而路由器就是唯一能够分隔它们的设备,它负责子网间的报文转发和广播隔离,在边界上的路由器则负责与上层网络的连接。编辑本段电台发展1895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同时发明无线电波。 1899.3.28,马可尼成功地发了第一封电报(英国至法国) 1906.12.25,范斯顿的马萨诸塞实验电台首次广播,从广播工程技术标准上看,广播从此诞生。它最早是娱乐工具。 1920.8.31,美国底特律8M实验台广播了密执安州长初步获胜的新闻。(最早的广播新闻) 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1923.1.24美在华第一个电台正式开播,呼号为ECO,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中共创办的第一个广播电台。编辑本段广播优势听觉信息广播是靠声音来传播的。声音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传播了信息,还对这些信息融进了传播方的认识,从而对人们理解、接受信息提供帮助,加以引导。主持人主持节目的风格,对节目的把握,能大大增强节目的吸引力。他们对稿件的再创造、再提高,能对听众认识、理解、接受信息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声音为传播特色,其魅力还在于,无论受众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广播适合所有的人。广播还有可移动性和便携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很方便地从广播中了解最新的信息。费用经济无论是其自身的运行成本,还是受众的接收成本,广播的各种费用都是最低的,最经济的。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广播是获取信息价格最低廉的媒体。这与人们消费水平的日渐提高没有关系,因为即使消费水平再高,人们也希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现在及今后一个时期,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拥有电脑,也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场合都能拥有电脑,而买个小小的半导体,或利用其他手段听到广播,则是很容易的事。从传播方来说,广播节目的采访、制作、传输等环节,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成本是较低的。比如说,一部电话就可解决广播节目的采访与传输问题,电子邮件也越来越多地被广播记者用于采访。这些手段,虽然不能代替面对面的采访,但用在某些时候,便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远距离采制节目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当然,这些方法,其他媒体也可以使用,但是广播利用这些手段得到的却是它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声音。 首先,广播的传播速度是快捷的。速度是网络的一大优势,对于一般的信息处理来说,互联网要快于广播。但是,对重大事件、重要新闻,广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互联网。换句话说,被广播记者盯上的事,其新闻传播速度几乎可以等同于事件的进展速度。移动电话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广播节目的时效性。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广播记者只需要有一部电话,即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观察、一边采访、一边思考、一边口播,把信号直接送入直播室,将新闻事件的进程实时报告给听众;同时,也能使现场的各种音响,如人物的谈话、自然的音响直接上天。广播还可以现场直播,听众可以从中实时了解新闻事件的进展情况。编辑本段广播劣势选择性和保留性差。传播效果稍纵即逝,耳过不留,信息的储存性差,难以查询和记录。线性的传播方式,即广播内容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听众受节目顺序限制,只能被动接受既定的内容,选择性差。广播只有声音,没在文字和图像,听众对广播信息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编辑本段网络广播概述网络广播应该说是一种网络流媒体,它通过在Internet站点上建立广播服务器,运行特定软件再把节目传播出去,我们通过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安装和运行广播接收软件连接这些站点,然后就可方便地收听广播节目,还可阅读广播信息。优势在宽带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广播实现相对容易,设备投资相对较少,具有先天的优势,世界各国媒体竞相发展网络广播,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球在因特网上的视频广播网站有3 400多个,使用RealPlayer系统的音频广播网站有3 600多个;每周播出6 000小时以上视/音频新节目,2 300小时以上的点播节目。从国外播出内容来看,播出单一专题内容的音/视频广播网站约占60%,综合性内容的音/视频广播网站约占40%。在国内,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1996年12月15日率先开通网上实时广播。中央电视台在2001、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均进行了网上直播。方式网络广播有直播和点播两种主要播放形式:A 直播(Live):主要应用于重大活动的即时报道。它就是电台或电视台实际播出节目的网上传输形式,其优点是时效性强,生动实际,而且用户可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B 点播(On-demand Audio/Video):点播是将节目根据内容做成一个个片段,你可根据标题或分类选择所喜爱的片段来收听收看。这种播放形式具有节约资源的优点,而且选择性和针对性也更强。编辑本段发展趋势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互联网一经登陆中国,便以强势媒体的姿态出现,发展势头迅猛,社会影响广泛。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从此,互联网有了与广播、电视和报纸三大传统媒体相平等的大众传媒地位。到2000年,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媒体纷纷“触网”,以至于这一年被人们称为新闻媒体的“上网年”。信息时代三大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卫星技术在传媒的运用,使广播媒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也使广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为传播”。广播要想摆脱目前弱势媒体的不利处境,求得大的发展,小打小闹、局部调整、就节目谈节目、就广播说广播显然是不行的;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卫星技术为广播进行脱胎换骨般的变革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如今,广播在采访、编辑、传输、制作、播出、收听、贮存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而且,一些走在广播改革前沿的电台,已经做出了成功的示范。数字音频广播音质纯净如同激光唱盘,使广播的娱乐功能更加完美;而且数字音频广播抗干扰性很强,在移动中收听也没有杂音,符合人们在移动中收听的新需求。在广播的采访、编辑、制作和播出等方面,数字化的工具和设备不断出现。2000年3月世广卫星“亚洲之星”发射成功,亚洲之星一个波束的覆盖面积是14000万公里,可以覆盖中国全部的国土。在世广卫星服务范围内的人,只用一个小小的接收器,就能够从卫星上直接收听广播。广播的“广为传播”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网络技术为广播开创新的传输方式——网络广播,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走上互联网的广播扩大了传播范围,还弥补了广播与生俱来的缺陷:线性传播、稍纵即逝、无法保存、不能检索、看不到文字。网络广播融会了互联网与音频广播的优点,使广播节目能保存、有文字、可点播,随意检索与下载,并大大增加了信息量。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网络广播将真正突出个性化服务的特色,为特定受众提供特定服务,实现和听众的交互性、互动性播出。编辑本段海外发展广播走出去成效显著。实现了以调频、中波为主、短波为辅的战略目标,是我国际广播历史上的重大转变。国际台在美国、加拿大、利比亚、柬埔寨等国新增了8个整频率直接落地项目,境外整频率电台达19个。首次在美国重点城市整频率落地。每天新增落地播出时间149小时,累计落地总时数达到每天700.5小时。新中国的英语广播诞生于战争年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英语电子媒体主要是以中国国际广播台的英语台为主打媒体,并主导着我国的对外广播,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传播窗口。截至2010年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能用61种语言,累计播出节目2471个小时,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共收到来自世界161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电子邮件等300万件,遍布世界各地的听众俱乐部3165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不仅是我国拥有海外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外宣单位之一,它的广播语种、播出时间、发射功率和听众来信四项指标也均居世界国际广播电台前列。http://bk.baidu.com/view/35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