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又称“东三省”,为东北清朝末年以后的三个行政区,与地理文化上的东北地区没有关系,只是东北地区其中三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总称不同时期,其名称和范围有所变化。在当代中国,东北三省为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长期以来,其范围不等同于中国东北地区。
扩展资料:
东北三省大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由于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冬季降雪,蒸发小,气候湿润,低地多沼泽(冷湿)。所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大部分在中温带,少部分在寒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
东北三省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 。分布的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是东北生态系统的重要天然屏障;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松花江、东辽河、西辽河、鸭绿江等主要河流发源这里,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东北三省物质富饶,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矿产生产基地,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里的林业用地面积达3875万公顷,占全国的14.7%,森林覆盖率达39.6%,远远高出全国森林覆盖率16.55%的水平。
这里的油母页岩、铁、硼、菱镁石、金刚石、滑石、玉石、溶剂灰岩等矿产的储量均居中国首位,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三大油气田,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中国的15%和10%。这里的东北虎、紫貂、丹顶鹤、梅花鹿、大马哈鱼、黑熊、飞龙、猴头、人参、黄芪、松耳等驰名中外。
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著名的大煤矿有抚顺、鸡西、鹤岗。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
北三省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布局在东北三省的钢铁、能源、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曾经为我国做出很大贡献,仍具有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和产业技术工人等“基础性技术群体”的优势和产业实力,而这些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所不具备的。
如辽宁省的机床占全国的11%,吉林省的汽车占全国的11.5%,黑龙江省的大型火电和水电装备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3%和50%,东北三省的输变电设备占全国的40%,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2001年,东北三省的工业增加值4682.6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1.0%。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10955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908家。
东北三省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为龙头,黑河、绥芬河、珲春、中俄边境互市贸易区为窗口,沿边、沿线为前沿,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建立有国家级开发区20个,为国内外的投资者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服务。2002年,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资60.5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11.5%。完成进出口总额298.0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136.7亿美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北三省
东北地区,还有另外一个现在并不太常用的称呼,就是“东三省”。
东三省,早在清朝就存在了。满清把东北视为龙兴之地,不让关外汉人进入,和现在的三省名称一样,都是黑龙江,吉林,辽宁。清朝全盛时的黑龙江,包括现有区域及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河)以北;吉林则除现有区域外外加乌苏里江以东及库页岛,辽宁倒和现在辖区差不多。
东三省,主要是民国时期通用。不过,更准确的说法,其实是东四省,而不是东三省。除了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外,还有一个省,而且这个省也非常著名,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出于各种考虑,把此省给裁掉了,其省域并入辽宁、河北、内蒙古。
这个省,就是热河。
说到热河,清晚期有一句很有名的讽刺朝廷的话,叫做“皇帝山庄真避暑,百姓仍在热河中”,讽刺咸丰皇帝只管跑到热河避暑,却不管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清朝最有的避暑胜地不是承德的避暑山庄吗?是的,而热河这个地名之所以出现,就因为承德避暑山庄内有一口名为“热河”的温泉。当地有一条武烈河,这条河说来奇怪,在三九严寒节气下不会冻成冰,热气腾腾,所以就取名为热河温泉。久而久之,热河这个地名就叫开了。
在整个清朝统治时期,并没有把热河当成一个省级区划,而一直属于直隶承德府。但热河所在的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行宫,政治地位特
殊,所以清朝设有热河总管,级别不算太高。乾隆时升总管为副都统,嘉庆时升为都统。
都统是清朝级别非常高的武职,清朝根本命脉八旗,
最高首长就称为都统,正一品(后为从一品)大员,甚至比总督级别还高。
热河都统,就其职权来说,已经相当于一省之总督或巡抚了。清制,直隶总督管辖热河,但只管汉民,热河境内之满蒙事务则由热河都统管理,直隶总督管不到。到了清末民初,热河实际上差不多和直隶平级了。清朝灭亡,民国五族共和,其满蒙、汉两制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到了1914年初,民国政府在旧有的热河都统管辖范围内,成立了热河特别区,把热河特别区从河北划出来,这是一个省级行政区划,直属于民
国政府。管辖范围包括原直隶承德府,以及内蒙古的卓索图盟,以及昭乌达盟。昭乌达盟,现在也已经消失了,就是内蒙古赤峰市。
热河特别区存在的时间只有六个月,随后更名为热河道。又过了14年,民国十七年,也就是1928年的9月,热河道正式改为热河省,成为与河北省平级的省级区划单位。热河省随之也成为与黑龙江、吉林、辽宁并列的东北四省之一。如标题,东三省更准确的叫法,是东四省黑吉辽热。在地理概念上,热河是名副其实的东北地区,虽然在现在的语境中,承德是很少被认为是东北地区的,赤峰倒可以被认为是东北的城市,热河省另一大城市阜新,后就划归东北辽宁省。
民国时的热河,面积约十八万平方公里,人口六百万,省府承德。因为热河是蒙汉混居地区,所以因地制宜,热河共四十县级单位,其中有
20个汉制县,20个蒙制旗。
20个县,有些已经消失了,但有些还在,比如滦平,凌源,隆化、建平。有些则由县改市,如朝阳县变成辽宁朝阳
市,阜新县变辽宁阜新市。而20个旗,有的也消失了,有的则改为县,如土默特右翼旗就成了现在辽宁北票市,有的还在,如阿鲁科尔沁旗,
克什克腾旗、奈曼旗。
热河省,处在辽宁、河北、北平、内蒙古之间,进可进中原,退可退东北,下可入河北北平,上可内蒙,战略地位非常重要。1931年,承蒙少帅撤军之福,日本几乎是兵不血刃就侵占了肥沃的东北。有一个史实需要说明一下,各种资料和影视剧,都会提到日本占领东三省。实际上,日本占领的是东四省,除了黑吉辽,还有热河省。
东三省沦陷的第三年,也就是1933年2月,日军为打通华北,决定侵占东北入华北必经之地的热河省。日军先进攻宁城,也就是宁城老窖的那
个宁城。大家都知道,张学良自东北主动撤退,把东北让给日本人,但之后张学良带着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去了哪里?
答案是热河。
当时控制热河的,是热河省府主席汤玉麟。汤玉麟和张学良渊源甚深,汤玉麟,人称汤大虎,是东北王张作霖手下大将,汤为人残暴贪横,但对张作霖很忠诚,后提拔为热河都统,为张作霖把住华北进入东北的门户热河。张学良易帜时,有六人联名通电,其中就有汤玉麟,不久,汤玉麟改任热河省府主席。
因为汤玉麟搜刮热河百姓,热河百姓对汤玉麟极为反感,并把这种反感加给了张学良带来的东北军。张学良曾对胡适说过汤玉麟人品太差,胡适劝张学良杀汤玉麟以谢热河百姓,但张学良并没有这么做。汤玉麟在热河经营日久,盘根错节,张学良的根本之地在东三省,而在东四省热河的根基并不牢固,所以他还不敢杀汤玉麟。
张学良在热河屯兵,无所事事,也不见他打回东三省。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汪精卫曾指责张学良拥兵自重,不思抗日,张学良则说自己没钱抗日,要求南京即支大洋五百万元给他,另外,每月再拨给他三百万,双方开始扯皮。
看到中国军队内部混乱如此,日军决定进攻热河,打通东北入华北的战略通道。日军还是老一套,制造所谓突发事件,扔了一颗手榴弹,说
是中国军队主动发起攻击,然后向中国军队进攻。1933年的1月3日,日军攻占山海关,随后全面进军热河。其实,日军人数并不多,只有三个
旅,而仅在凌南和凌源二县的东北军就有六个旅。结果,用胡适的话说,日军“疾风扫落叶”般的大胜,东北军则“摧枯拉朽般的失败”。更
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日军攻占热河省府承德时,并没有出动军队,只用了一百多人,就占领了承德。
此时的张少帅,早跑没影了。
热河全省沦陷,只用了十天,震惊全国。胡适对热河的沦陷极不可理解,写下一篇文章痛骂相关方。其中就指责张学良应该对热河沦陷付有最主要最直接的责任。张学良丢了东北,人尽皆知,但张学良同样丢了热河,却鲜为人知了。丢了东北,只要热河在,中国就能守住华北。可张少帅华丽地把热河丢了,这也是日军随后侵占华北的重要原因。有人认为,南京方面应该追究张学良的法律责任,也有人认为应该杀张学良以谢天下。
大家都知道日本占领东北后,成立了以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伪满洲国“疆域”不止包括东三省黑吉辽,也包括了东北第四省热河。伪满
洲国毫无自主权,所有行政权均由日本人控制,热河也是如此。日本为了控制热河,在热河省实行了野蛮的非法统治,搜罗大批汉奸败类,还
有一些满蒙旧上层,在热河建立伪政权,由日本直接控制。
这些上层人物无能,热河人民是指望不上这些人抗日的。热河人民自主抗日,著名的东北抗日义勇军,除了在东三省抗日外,在东四省热河也是积极抗日。但由于蒋介石根本不给义勇军任何支持,任其自生自灭,东北抗日义勇军悲壮失败。不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热河人民继续高举抗日大旗,对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抗战,最终在1945年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本投降时,东三省还没有国共双方的主力部队进入,但东四省热河,却在组织的控制之下。蒋介石为了往东北运兵,几乎是强行通过红色热河区域,但也没啥用,辽沈战役,国民党军灰飞烟灭。
新中国成立后,热河省还在,省会还是承德,隶属于东北局。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热河都属于东北地区。但到了1955年,全国人大决
定撤销热河省和西康省。热河省各城市,分别并入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河北省,历史名城承德的省会经历,也至此结束。
之所以撤销热河,原因比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是热河横在内蒙、河北、辽宁之间,阻碍了东北三省与华北内蒙地区的交流合作。还有就是热河在历史上的蒙古因素较多,内蒙古自治区当时并不大,为了执行相关民族政策,这才决定撤销热河省,把热河省的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后改为赤峰市。
从北往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黑龙江省,简称黑,省会哈尔滨,位于中国最东北部,中国国土的北端与东端均位于省境。因省境东北有黑龙江而得名。
吉林省简称“吉”,省会长春市。地处东经122-131度、北纬41-46度之间,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2%。
辽宁省,简称"辽",省会沈阳,辖14个地级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沈阳、大连),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
东北三省地处中国东北,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清朝时期至今也称之为东三省。事实上在1907年奉天、吉林、黑龙江设置行省之前,虽然是将军辖地,但“东三省”就已经是清朝对这一片区域的通称。
比如《清高宗实录》中记载:“定简放东三省副都统城守尉例。论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向因风俗淳朴,地方宁谧,是以三省旗员皆放本处之人,即副都统、城守尉大员亦有简放本处者……”例嘉庆《大清会典》中明确指出:“留都曰盛京,其北曰吉林,又北曰黑龙江,是为东三省。”嘉庆时西清所撰《黑龙江外纪》一书中也称:“黑龙江今为东三省之一。”
可见在清朝前期,即使还未设省,就已称呼东北地区为“东三省”了。到清末,“东三省”这一用语更加普遍,比如1885年曹廷杰所著《东三省舆地图说》、1902年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等。
1907年,东北改制,清廷正式将原属将军辖地的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设为行省,各省任命巡抚,并置东三省总督一员。至此东三省成为正式名称,同时也称之为东省地区。尽管后来有东四省、东北九省、东北四省区等说法,但“东三省”或“东北三省”是最流行的,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
东北三省是我国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窗口,毗邻的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在资源、市场、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各有所长。华北是东北的腹地,有京、津等大都市,我国原来的东北三省是: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包括内蒙古蒙东地区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盟。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东北三省,简称东三省,地理名词,是对位于中国东北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总称。东北三省地处中国东北,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
称“关东”,清朝时期至今也称之为东三省。事实上在1907年奉天、吉林、黑龙江设置行省之前,虽然是将军辖地,但“东三省”就已经是清朝对这一片区域的通称。比如《清高宗实录》中记载:“定简放东三省副都统城守尉例。论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向因风俗淳朴,地方宁谧,是以三省旗员皆放本处之人,即副都统、城守尉大员亦有简放本处者……”[2] 例嘉庆《大清会典》中明确指出:“留都曰盛京,其北曰吉林,又北曰黑龙江,是为东三省。”[3] 嘉庆时西清所撰《黑龙江外纪》一书中也称:“黑龙江今为东三省之一。”[4] 可见在清朝前期,即使还未设省,就已称呼东北地区为“东三省”了。到清末,“东三省”这一用语更加普遍,比如1885年曹廷杰所著《东三省舆地图说》、1902年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等。
1907年,东北改制,清廷正式将原属将军辖地的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设为行省,各省任命巡抚,并置东三省总督一员。至此东三省成为正式名称,同时也称之为东省地区。尽管后来有东四省、东北九省、东北四省区等说法,但“东三省”或“东北三省”是最流行的,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契丹,女真,汉族,蒙古等中华民族同胞自古繁衍生息于此,民族团结和睦。
东北三省是我国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窗口,毗邻的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在资源、市场、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各有所长。华北是东北的腹地,有京、津等大都市,我国原来的东北三省是: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包括内蒙古蒙东地区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盟。
东北三省又称“东三省”,是东北地区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分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为东北清朝末年以后的三个行政区,与地理文化上的东北地区没有关系,只是东北地区其中三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总称不同时期,其名称和范围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