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人称代词作主语的现象不如现代汉语普遍,特别是第一、二人称。推究起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古代汉语里省略主语的现象较多;二是由于古代人更乐于对自己用谦称,对听话人用尊称。下面,本文就以现行初中语文课本里几篇古文中的句子为例,说一说古代汉语的尊称和谦称。
请注意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
3、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与天下••••••(陈寿:《隆中对》)
4、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上面四例中的“臣”“寡人”“孤”“愚”都是指说话人自己,属谦称,在句中的语法作用是代替第一人称作主语。类似的词语还有“仆”“妾”等。事实上,说话人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表谦称的方式,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斥之”(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谦称也往往取代第一人称作中心词的定语或动词的宾语。例如:
5、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6、 ••••••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墨子•公输》)
7、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8、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上面例5每句中的第一个“臣”和例6中的“臣”以及例8中的“寡人”都是谦称作定语的情况,而例5每句中的第二个“臣”和例7中的“臣”则均作宾语。
这是谦称代替第一人称的情况。古汉语里也常常用尊称替代第二人称作句子的主语,例如:
9、(卜者)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10、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同上)
11、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同上)
12、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
13、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14、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
15、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陈寿:《隆中对》)
16、 (邹忌)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上面八例中的“足下”“公(等)”“先生”“(夫)子”“主上”“君”等都是指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尊称,表示第二人称作主语。例11中“将军”是用官(军) 尊称对方,而古代汉语中也不乏用对方的字来表示尊称的,例如:“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少卿”即为任安的字。
同谦称一样,尊称也经常替代第二人称而作中心词的定语或动词的宾语,例如:
17、 足下事皆成,有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18、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墨子•公输》)
19、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秋水•庄子与惠王游》)
20、 庄子来,欲代子相。(《庄子•秋水•惠子相梁》)
21、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上面五例中前三例中的“足下”“子”皆作定语,后二例中的“子”“陛下”均作宾语。此外,古汉语中也存在用尊称代替第三人称的情况,似乎并不多见,例如:
22、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23、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陈寿:《隆中对》)
24、 (陛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诸葛亮:《出师表》)
25、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同上)
上面四例中的“先帝(主)”“圣”均是尊称替代第二人称。其中,例22、例23中的“先帝(主)”作主语,例25中的“先帝”作宾语,而例24中的“圣”“先帝”都作定语。
需要明确的是,前面诸例中的谦称和尊称都是替代的人称代词,而不是人称代词,属于名词一类。笔者认为,基于上述种种情形,从总体上来说,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使用就不如现代汉语普遍了
古人的谦称和尊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谦称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仆”原意是“仆人”,仆人身份多低。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犬子”就更不用解释了。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在古文中随处可见。例如: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饯”(《滕王阁序》王勃说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少)
“敢竭鄙怀,躬疏短引”(《滕王阁序》)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之上”(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区区”有见识浅陋的意思)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呼臣子为“爱卿”。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 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别人的徒弟为“高徒”。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 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尊称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今媪之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对穆公的尊称。)
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有人说古人真是婆婆妈妈,用“你我他”不就什么都包括了。看看大街上处处可听到的“老头儿”“喂”“那个人”“这家伙”,我们现代人还有资格说古人婆婆妈妈吗?
.“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例如:
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
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2.“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例如: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3.“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例如: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4.“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例如:
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5.“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例如: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
家母、家慈:称母亲;
家兄:称兄长;
家姐:称姐姐;
家叔:称叔叔。
6.“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例如:
舍弟:称弟弟;
舍妹:称妹妹;
舍侄:称侄子;
舍亲:称亲戚。
7.“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例如:
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
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
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
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8.“斜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例如: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
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
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9.“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例如:
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
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