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辛集过春节的习俗

辛集市的
2024年12月01日 10:00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辛集的春节过年的习俗很多,要说吃的,一品锅、丸子肉、黄韭熟肉丁饺子、肉糕……多种多样,但若是说起年夜饭的必备大菜,那非一品锅莫属了。

一品锅作为辛集的一道地方名菜,以历史悠久、制作精细而闻名。以前的一品锅全名为鸳鸯丸子一品锅,寓意好,再加上荤素搭配均衡,清香可口,成为辛集人过年的一道大菜。

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网友(2):

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吃元宵、吃年糕

1、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腊月三十中午吃饭前几分钟放鞭炮。腊月三十与大年初一交汇的子时燃放鞭炮。大年初一、初五早晨让放鞭炮。正月十五早晨让放鞭炮。正月二十五早晨让放鞭炮。

2、吃饺子:腊月三十晚上一般吃饺子,但没有特别讲究。初一早上吃饺子,但忌肉馅饺子。初五早上吃饺子,也就是破五的饺子。

3、贴春联: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4、吃元宵:农历正月十五为元霄节,古称“上元节”。这一天,家家煮吃元宵,村村闹红火。

5、吃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

网友(3):

  春节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灾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attachment=25411]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明了用*****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attachment=25412]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帖。拜年帖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网友(4):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代表我们栏目的全体人员给您拜个年,祝正在看我们节目的观众朋友,在牛年里,合家欢乐、万事如意!春节这几天,我们《世说新语》为了把年的气氛烘托的更浓,特意制作了几期春节特别节目。今天呢,咱们就从春节的习俗说起。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过春节的习俗。这些习俗伴随着咱们走过一年又一年,其中有的习俗消亡了,也有很多新的习俗诞生了,就在这样的演变中,形成了咱们最具传统特色的春节民俗文化。
过大年歌曲同期声
"二十四,扫房子",这个传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每每春节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掸尘扫土,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辛集:老辈子说把旧的东西扫了出去
据说"扫年"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由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辛集:扫房子要选日子
可以说扫房子是春节居家装饰的前奏,从腊月二十四扫房子结束后,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的到集市上采购饰品,开始一年一次最为隆重的装饰了。
剪纸的场面 配音乐
剪纸,与立春这个节令有着密切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诗中的"荆俗"、"晋风"就点明了这种风气。而且明确说明了这是山西一带的风俗。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
展示剪纸图案
无极剪纸开始盛兴于明末清初。每逢节日、婚礼、祝寿等,都用剪纸这种朴实的艺术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由于历史悠久,对于为什么一定要在春节的时候往窗户上贴窗花,在无极还有着美丽的传说。
无极:窗花的传说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如今,春节的时候往窗户上贴窗花在南方已不再流行,但是北方却依然保留着这个古老的习俗。
无极:为什么只有北方有剪纸.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为以前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所以窗花有相当多的内容是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等。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喜气洋洋。
无极:窗花的图案
当窗花做好后,张贴窗花的时间也是很有讲究的,贴的太晚的话,在一些农村则视为一种不吉利的事情。
无极:贴窗花的时间
无极:贴晚了的后果
当然,这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在正月初一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在窗户上贴好了窗花,甚至连大门上、影壁上都有窗花的身影。一张张精美的剪纸将新年的第一天装扮的富丽堂皇。(加音乐)
(黑场过渡)
在我市周边的农村,每到春节的时候,在农村的大街小巷,甚至是农户的大门口上都会悬挂一些由布或者纸制做的小旗,这一串串飘荡风中的彩旗,给很多人都留下了许多美好而温馨的记忆。这种小旗子就叫做吊挂。(配音乐)
作家孙犁在一篇关于家乡的散文中写道:"每逢新年,从初一到十五,大街之上,悬吊挂。吊挂是一种连环画。每幅一尺多宽二尺多长,下面作牙旗状。每四幅一组,串以长绳,横挂于街。每隔十几步再挂一组。一条街上,共有十几组。吊挂的画法,是用白布涂一层粉,再用色彩绘制人物山水车马等等。故事多取材于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五代残唐或杨家将。其画法与庙宇中的壁画相似,形式与年画中的连环画一样。"孙犁先生笔下描写的只是一种布吊挂,此外,在我市的辛集还有一种纸做的吊挂,而这种吊挂的由来则和杨家将的一段故事有关。
辛集:吊挂的传说
为了庆祝这次年关前的胜利,杨家军和当地百姓一起联欢,把彩旗挂满了大街小巷。以后为了纪念杨家将的这次胜利,我们这里每逢过年都要悬挂旌旗,燃放鞭炮。旌旗后来变成彩旗,渐渐地,又演变成吊挂,一直流传至今。然而和辛集的这个张贴吊挂的传说不同的是,在我市的无极关于为什么要在春节张贴吊挂,则有着另外一番理由。
无极:贴吊挂的理由
地域的不同,传说自然也就有了区别,但是相同的是人们对祥和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
辛集:贴吊挂的时间
无论是旗子还是吊挂,最晚都要在腊月三十这一天悬挂起来,整个春节期间,大街小巷、宅室庭院全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到处灯火辉煌。此时花花绿绿的吊挂随风飞舞,哗啦啦作响,好像在欢快地合唱着一曲民族特色的《新年好》。
(黑场过渡)
中国人过年讲究红火,如果说过年的时候贴窗花,如今只在北方流行,吊吊挂是咱们这个地区特有的传统,那么在春节期间悬挂灯笼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的一个传统。
年的动画
这个动画片讲的就是"年的传说",传说人们在和怪兽年的斗争中发现,年最怕的就是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春节的时候在用鞭炮弄出火光和声响的同时,在门口悬挂红灯笼,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藁城:什么时候挂灯笼
据说藁城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为了庆贺统一天下,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所挂宫灯盏盏精致,宫灯之名由此而生,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在藁城,每逢春节,家家宝灯高挂,宫灯遍及全城,同时又有游园赏灯猜谜活动,半月不息。
藁城:以前有什么灯
回归民间的灯笼在春节的时候高高的悬挂的门前,在一个又一个的冬夜里,人们守着这盏美丽的灯笼,对于新年的期待开始变得具体而生动。新年也就在我们的这种殷殷期盼中来到了。
(黑场过渡)
如果说过年的时候人们用灯笼的红光含蓄的表达了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春联则以它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直接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音乐 对联的展示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与朱元璋的行政命令不无关系。
贴对联的过程 音乐
春联在如今已经成了人民群众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种装饰。春联年年写,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期盼,寄托和祝福,人们在春联上写满祝福,写满希冀,写满豪情,人们以自己朴实的方式抒写着欢乐喜庆的情怀。
(黑场过渡)
除了窗花、吊挂、灯笼、对联之外,现如今在广大农村中还依然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一张张门神或者贴在大门口,或者贴在堂屋的正中,无不展示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祝福。
保佑一家平平安安
同时,在城市中如今又兴起过年的时候用鲜花来装饰家居。每年节前的花卉市场都是熙熙攘攘,在一片芬芳中选购自己中意的鲜花。
市民:在阳台上挂灯笼,买点东西装饰家里
市民:摆上一些鲜花,反正比平日里讲究一些
花市的场景
(黑场过渡)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无论是窗花,还是吊挂、灯笼、对联、鲜花,这一件件装点家居的小饰品无不凝聚着中国人内心深处对团圆平安和未来美好的祈愿

网友(5):

辛集放鞭炮,俗称“开门炮”,它的意思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大家想一想,边吃着碗里热乎乎的饺子,看着院外放的大大的烟花和爆竹,那是一种何等滋味啊!~那么,提到了饺子,就给大家说一说辛集大概是什么时候吃饺子的吧,一般吃饺子的时间在腊月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初五早上吃饺子,也就是破五的饺子,吃的一般都是羊肉馅的。辛集过春节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在农历腊月最后一日为除夕日,俗称“月尽”,这一天,人们年内最后一次清扫室内外卫,贴春联,剁馅包饺子,夜半子时,燃放鞭炮“接神”,有讲究的人家终夜不 眠称“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