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4年11月20日 17:24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组织财政收入
  税收是政府凭借国家强制力参与社会分配、集中一部分剩余产品(不论货币形式或者是实物形式)的一种分配形式。组织国家财政收入是税收原生的最基本职能。
  调节社会经济
  政府凭借国家强制力参与社会分配,必然会改变社会各集团及其成员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的份额,减少了他们可支配的收入,但是这种减少不是均等的,这种利益得失将影响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能力和行为,进而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影响。政府正好利用这种影响,有目的地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引导,从而合理调整社会经济结构。
  监督管理社会经济活动
  国家在征收取得收入过程中,必然要建立在日常深入细致的税务管理基础上,具体掌握税源,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监督纳税人依法纳税,并同违反税收法令的行为进行斗争,从而监督社会经济活动方向,维护社会生活秩序。
  税收的作用就是税收职能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具体表现出来的效果。税收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能够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调节经济总量,保持经济稳定;体现产业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合理调节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对外开放等。
  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是国家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如税收、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等等,而税收则由政府征收,取自于民、用之于民。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征。税收三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网友(2):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是从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整体运行的角度来考察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它以微观经济效应为基础,是无数微观经济效应的综合。我们不能忽略宏观效应与微观效应之间的有机联系。当然,在具体的分析方法上,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一 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税收因素

  国民收入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的总和。

  假设是在三部门经济社会,由消费者、厂商、政府等三个经济部门的活动组成。通过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构成分析,可以得到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公式。

  从总供给看,国民收入指一定时期内各生产要素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可将其分解为:消费、储蓄、税收,则国民收入决定的公式表达为:

  Y=消费+储蓄+税收=C+S+T (1)

  从总需求看,国民收入指一定时期内各项支出总和,公式表达为:

  Y=消费+投资+政府支出=C+I+G (2)

  由于总供给=总需求,我们可以这样表达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

  C+I+G=Y=C+S+T (3)

  由于需求和供给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变化会形成经济波动,因此,税收T与政府支出G则可以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杠杆,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如:当C+I不足时,引起失业人数的增加,经济增长缓慢,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G,减少税收T,来维持总供求平衡,刺激经济增长。反之,当C+I过多引致通货膨胀时,政府则可以减G增T。

  可见,税收不仅是构成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在维持总量平衡方面起着特殊的调节作用。

  二 税收乘数

  (一)税收乘数的推导

  当I+G+X(X代表出口)一定时,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即C=α+β·Y(Y�为可支配收入, α为最低生活水平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 (4)

  当税收为总额税T时,YЭ=Y-T (5)

  将公式(2)(4)(5)联立

  Y= C+I+G

  YЭ=Y-T → Y=(α+I+G-βT)÷(1-β) (6)

  C=α+βYЭ��

  假定在公式(6)中,只有税收T变动,而其它为常量,则税收为T1和T0时的收入分别为:

  y0=(α0+I0+G0-βT0)÷(1-β); Y1=(α0+I0+G0-βT1)÷(1-β)

  y1-y0=△y=(-βT1+βT0)÷(1-β)

  =(-βΔT) style="font-family:"Courier New"; mso-ascii-font-family:宋体">÷(1-β)→(Δy)÷(ΔT)=(-β)÷(1-β)=Kt

  我们将Kt=-β1-β称为税收乘数,所谓乘数,即指倍数。税收乘数,反映了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变化关系,实际上就是公式(6)所表示的斜率。

  (二)税收乘数对国民收入的作用机制

  对于税收乘数的作用机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税收乘数是一个负数,这表明税收与国民收入之间是一种反向运动关系。当政府增加税收时,国民收入则成倍减少;当政府减少税收时,国民收入则成倍增加。

  税收乘数的大小由边际消费倾向β决定。从税收乘数公式看,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税收乘数的绝对值越大,对国民收入的倍数影响也越大。可以举例说明税收与国民收入的乘数关系。假设政府增税100亿元,若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税收乘数为Kt=-0.81-0.8=-4,意味着国民收入将减少400亿元(4×100亿);若边际消费倾向为0.6,则税收乘数为Kt=-0.61-0.6=-1.5,意味着国民收入将减少150亿元(1.5×100亿)。假如政府变增税为减税而其他条件不变,则国民收入将会增加,增长量与减税时国民收入减少量相同。

  如果考虑到增税和减税对纳税人消费偏好的不同影响,我们发现增税带来的国民收入减少往往大于减税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原因是:当增税时,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下降或者实际收入降低,此时,边际消费倾向上升,而边际储蓄倾向则下降;当减税时,纳税人可支配收入或实际收入水平增加,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而边际储蓄倾向则上升。增税时边际消费倾向上升和减税时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使增税引致的国民收入减少大于同一数量的减税引致的国民收入增加。

  税收乘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还应结合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来分析。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倍数效应,其公式Kg=1÷(1-β);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政府转移支付变化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倍数效应,其公式为Ktr=β÷(1-β)。两个乘数综合起来,就是政府总支出对国民收入的效应。从公式上看,这两种效应都是正相关效应,支出的增长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只有把税收乘数和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结合起来,才能体现政府收支行为对国民收入的综合影响。通过政府的一收一支和国民收入的一减一增,这样就维持了国民收入的总量平衡,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三 税收与经济稳定

  经济稳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运行平稳,波动幅度小。经济过热和经济萧条都属于经济不稳定。一般认为,一个稳定的经济体应该达到四个目标,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特别是物价稳定,这是经济稳定的主要特征。要实现这三个目标,最重要的条件是要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税收在维护经济稳定、熨平经济波动方面,能发挥逆向调节作用。税收逆向调节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方式是制度性的调节机制,当经济形势发生周期性变化时,政府税收会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自动抵消经济波动的部分影响。这种自发的制度性调节机制在累进税制下体现最充分。当经济高涨时,国民收入增加,纳税人适用的累进税率提高,税收增幅高于国民收入增幅,抑制了社会总需求;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减少,纳税人适用的累进税率降低,税收减幅小于国民收入减幅,增加了社会总需求。我们称这种调节机制为内在稳定器。另一种方式称为相机抉择,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相应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税收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由于相机抉择是一种人为的政策调节,因而针对性很强。比如,在经济高涨时期,政府实行增税的紧缩性税收政策,通过提高税率,设置新税,扩大征收范围,降低起征点和免征额,以缩小总需求。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则实行减税的扩张性税收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增加减免税,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增加纳税人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以提高总需求。

  如果具体分析税收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可以发现,无论是税收收入水平的变化,还是税制结构的变化,都会产生一定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从而影响价格。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只重视税收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通过调节总需求以平衡总供求关系,实现物价稳定,消除通货膨胀。而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供给学派经济学家,则强调税收政策对总供给的影响,通过调节总供给来达到总供求均衡的目标。由于税收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较直接,而对总供给的影响,则须先改变资本存量才能影响总供给,因而是间接性的,所以以调节总需求为目标的税收政策可能比以调节总供给为目标的税收政策在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方面,更易操作。

  以反通货膨胀来简单分析税收政策如何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当总需求过旺时,我们可以选择的税收政策有两种:一种是抑制总需求过旺的税收政策,主要是通过对所得特别是个人所得的增税政策,减少民间部门可支配收入,以抑制需求,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防止或减轻通货膨胀;另一种则是增加总供给的税收政策,主要是通过对个人所得和公司所得的减税政策,刺激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增加,以实现总供给的均衡,抑制通货膨胀。两种政策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税收在维持经济稳定方面具有特殊的调节功能,利用税收政策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可以促进总供求的均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