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按劳分配为主体:①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②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从生产关系上决定分配方式,由此决定不能能实行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根本原因,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在个体经济中)。(2)、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生产要素指:劳动、资本(资金和事物)、技术和管理等。(适用除个体经济外的所有制经济中)。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体现了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获利竞相迸发,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造福于人民。
3、效率与公平(1)效率的含义: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2)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3)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4)为什么要效率优先?第一、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第二、符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效率优先,才能调动各种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为什么要兼顾公平 ?第一、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兼顾公平,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要求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6)效率与公平:①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②如何实现兼顾效率与公平:A.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B.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C.必需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国家的财政、税收和社会保障属于再分配,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防止两极分化,体现兼顾公平。
第八课 国家的收入与分配
1、财政收入:①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②财政收入的渠道主要有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③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根本因素),要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就要努力发展经济。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有一定的制约,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支出(重点、首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 3、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 (最理想的状态),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宇。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2、财政的巨大作用:(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资源配置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②经济稳定作用:国家调控经济,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1)当经济增长滞缓,社会需求不足,则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拉动经济增长.(2)当经济发展过热,社会需求过旺,则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 ③经济发展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在: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2)人民生活有保障: 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 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③财政实现收入公平分配、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税收的基本特征:①税收的含义:以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有国就有税,有税必有法。②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区别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2、税收的种类:①按征税的对象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影响最大的主要类型有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②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基本税率是17%。增值税的意义:可以(不是保证)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人的稳定增长。③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3、纳税人与负税人: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1)并非人人都是纳税人,但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纳税发生着联系.是否成为纳税人,要看一个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发生应税行为(2)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当纳税人所缴税款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当能完全转嫁时,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增值税④常见的违法税法的几种行为有偷税(漏税)、欠税、骗税和抗税。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一是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决定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的一致性。二是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款作为物质基础。三是公民享受国家提供的服务,就必承担义务。(2)怎样做到依法纳税?一是要树立诚实纳税的意识;二是反对违反税法的行为;三是要有监督意识,监督国家对税收的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税收的行为进行批评检举。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调节
1.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1)方式(途径):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2)优点:①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②能够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市场秩序
1.市场规则的形式及主要内容:①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②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3.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4.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1)必要性: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②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③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2)加强诚信建设的措施:①国家:要加强完善宏观调控,重视和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②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依法经营。③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3.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后果: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五、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1.必要性:一是因为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二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
2.宏观调控主要目标及手段。(1)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手段:①经济手段A.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B.表现:经济手段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此外还有经济计划、规划和战略;税收、价格、利率、汇率、信贷、贸易、购销政策,产业政策等。②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经济立法)和运用经济法规(经济司法)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③行政手段: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调节管理经济的手段。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微观和宏观上的表现及现状(1)表现:微观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现状: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内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经济建设的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
(1)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5)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四、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2)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怎么样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发展?(1)总体要求: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意从含义中把握其特点):①含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②具体做法:a.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b.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c.坚持改革开放。
(3)统筹城乡发展①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a.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b.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c.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②怎样统筹城乡发展?a.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b.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c.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d.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e.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f.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4)统筹区域发展①为什么要统筹区域发展?a.地区发展很不平衡。b.改革开放发来,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统筹区域发展
②怎么样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联系的趋势。
2.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1)生产全球化: 生产的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2)贸易全球化:将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3)资本全球化: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形成。资本的全球化使投资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新支点,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形式:通过跨国公司实现,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1)跨国公司的含义: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2)跨国公司的意义:促进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消极影响:(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国际风险。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4.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三、对外开放的新阶级
1.世贸组织(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2.WTO的积极作用。(1)积极组织多边谈判。(2)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3)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冲突的场所。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②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1.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2.对外开放格局: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我国发展空间。3.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1)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2)进一步提高“引进来”的水平①“引进来”的必要性:我国现代化建设不能单靠自身积累资金,需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②进一步提高“引进来”的水平和质量。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们需要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在利用外资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3)加快“走出去”的步伐。① “走出去”的含义和主要内容。a.含义: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b.主要内容: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②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坚持以质取胜,培育我国自己的名牌产品,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减少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4.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