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哪吒是怎么样从佛教神演变为道教神的?

2024年11月16日 07:39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哪吒如何由佛教护法神演变为道教神?其形象改变,蕴藏作者多少隐晦思想,否定程朱理学

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掀起了一阵哪吒热,那么你知道哪吒的最初身份吗?其形象是如何演变的呢?哪吒的最初形象是佛经中护法神,他与毗沙门天王的关系说法不一,但多数文献资料表明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毗沙门天王是佛教中镇守北方的护法神。

哪吒本是毗沙门天王第三子,为何在《封神演义》中变成了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子了呢?毗沙门天王的身份与李靖融合到一起,大概的时间是在唐朝国势衰颓的中晚唐时期,当时,唐朝西北边疆领土丧失殆尽,百姓生活疾苦,迫切需要一个能够领兵驱敌收复领土的英雄,这时人们对英雄的崇拜更加强烈。

唐朝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在唐肃宗时就尊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并建立武庙十哲,武庙主神是太公望,其中还包括唐朝的开国元勋卫国公李靖。巧合的是李靖的战功皆发生在西北地区,而佛教中四大天王信仰中,最著名的毗沙门天王其镇守区域,护法护教区域也在西北地区。这种军事上功业和地域上的相近,时间久了,慢慢两人形象就融合在一起了。

当毗沙门天王和李靖身份混合后,哪吒自然就过继给了李靖,其“拆骨还父,析肉还母”的佛教故事也转嫁给到了李靖父子感情冲突上。在《封神演义》中哪吒也是李靖第三子,当李靖毁其行宫后,遭到哪吒追杀,燃灯道人授予李靖玲珑塔才镇服哪吒,让父子二人和好如初,此时托塔李天王的形象才在小说中出现,哪吒作为托塔李天王的三子的形象最终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固定下来,哪吒从一个佛教护法神完全中国化了。

哪吒形象为何由佛教护法神变成道教神?在《封神演义》中,有许多佛教神向道教神转变的事例,哪吒由佛教护法神转变为道童灵珠子,为莲花化身的施法者佛陀变成了太乙真人,观音菩萨被复原男神变成慈航道人,佛教中文殊、普贤两尊菩萨也变成了文殊广法天尊和普贤真人;这三者都被移入了道教元始天尊的玉虚宫;燃灯古佛变成了燃灯道人,这一系列的变化,间接地反映了佛道之间在竞争中融合的关系。

《封神演义》成书于明代,其实大约在宋代,哪吒就已经由佛教神袛变成了道教神袛,在佛教传入中原之前,道教则是本土宗教,在佛教传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道教既有激烈冲突,也有彼此相互融合吸收,最后过渡到互相借鉴和影响。

当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在传统思想、王道政治、民族心理习惯等方面曾遭到顽强抵抗和排斥,道教试图通过“三武灭佛”等手段消灭佛教,但最终没有取得胜利,反倒是二者出现了互相学习和交融。

道教也学习佛教的教义和经书,甚至有的道教徒还礼佛敬僧。另外,道教为了争取更多的信徒,在崇拜偶像和经书典籍方面与佛教抗衡,便把佛教神袛拿来转变为道教神袛,以充实自己的力量。

当然,在《封神演义》中诸多佛教神袛都被转移到道教门下,不仅是佛道相互交融的结果,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结果。特别是到了宋代,儒家融合佛家、道家产生了新的儒学——理学。到了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影响更大,明代统治者认为三教对于明政权的巩固各有侧重,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明朝以儒家“明治天下”,以佛道“暗里天纲”,这种三教合一的思想影响着明朝各个方面,《封神演义》就是明确地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

由此可见,哪吒形象的变化,有佛教护法者最后被演绎为道教神袛,是佛道斗争融合的结果,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共同塑造的形象。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哪吒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伸张正义,降妖除魔的孩童神,战斗神,哪吒形象经过千百年来的演绎,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意义。

《封神演义》描写的西岐“民丰物阜,市井安闲,和容悦色,谦让尊卑,西岐之民,无妻者给予金银而娶;贫而逾期未嫁者,给予金银而嫁;孤寒无依者,当月给口粮,毋使欠缺”。

由此可见,作者多么渴望像文王一样能够实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向往西岐一样的理想世界。要实现这种理想,必须靠武力斗争。哪吒是姜子牙西岐军营的先行官,姜子牙是完成武王伐纣任务的核心人物,哪吒则是完成这个事业的主力战将。

在武王伐纣战斗中,哪吒杀出了反抗纣王的第一枪,每一次两军对阵,哪吒几乎都充当先锋,他骁勇善战,忠心可嘉,为西周立下无数战功,所以哪吒的行为也集中体现了反暴君的必然性,哪吒力战群敌的背后,不仅是他自身超强的本领,师父所赐的武器和所教的法术,更重要的是人心向背和民意所在。这样的民本思想是哪吒和西周最终胜利的原因。

但是到了明清两代,程朱理学也体现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其僵化的思想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特别是扼杀人性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正是对于程朱理学的深刻认识,《封神演义》作者徐仲琳在哪吒寄托了强烈的反理学思想。

哪吒身上蕴藏着作者强烈反理学思想,首先,哪吒童心未泯,率性而为的真人形象,哪吒因为天气炎热去东海洗澡,遇到丑陋巡海夜叉,当哪吒看到蓝脸红发,满口獠牙的怪物时,出于人的本能反应,断定这怪物是人见人骂的畜生,于是他怀着厌恶之情一圈将其打死。等到敖广上门问罪时,哪吒竟然理直气壮地说“我在这里洗澡避暑,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他来骂我,我就打死了他,也无妨。”这话纯粹出于一位不谙世事的率性天真儿童之口。

当哪吒打死龙王三太子敖丙抽其筋后,龙王前来问罪,哪吒竟以为将龙筋还给他就没事了呢!由此可见哪吒的动机十分单纯,只是率性而为,并无任何恶意。哪吒“无知者无畏”的任性纯粹与本真,在长辈中眼里是是非不分,令人发指的恶劣行径,却不知赤子之心最可贵。

其次,反对扼杀人性的封建孝道,如果说哪吒打死巡海夜叉,打死龙王三太子,石矶娘娘对战是出于误会的话,那么哪吒直呼其父亲名字,追杀李靖则是对传统孝道的反叛。关于孝道问题,我们在前面讲哪吒与孙悟空的区别时已经详细讲述了,此处就不在啰嗦了。总之,到了宋元明时代“三纲”已经上升为天理,君权、父权、夫权更加绝对化,出现了许多愚孝、愚忠行为。

对父母“不论曲直”绝对顺从为孝的基本要求,其孝道的本质就是统治阶级愚化百姓,用来维护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统治者大力宣扬孝道,表面上是要百姓善待父母,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也暴露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性。

哪吒剔肉还骨的举动并没有博得父母的同情和爱怜,反倒有无事一身轻,不再耽误仕途的清净和安宁,这就是几千年来所遵奉“父为子纲”的孝道,哪吒勇于反抗父权,反抗孝道,其实就是对封建权威和封建统治的反抗;当哪吒最终被父亲玲珑塔所降服时,意味着父权的胜利,哪吒骨子里的叛逆思想最终屈服于宗法制度,那只不过是作者为了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需要。

再次,哪吒反对象征皇权的龙王,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龙象征着皇权,历代统治者一旦登上皇位总以真龙天子自居。哪吒在东海洗澡引发的冲突,以小孩的眼光看问题,凭本性先后打死了夜叉李艮和龙王三太子,并且还抽出龙筋给父亲束甲。龙象征着封建帝王,龙王掌管着兴云布雨在封建社会都有无上权威,但哪吒无视“王权”,敢冒犯龙王,并且揭去了龙王的鳞使其屈服。

哪吒敢于反抗龙王并且制服龙王,其实是作者借哪吒说事,借“童心无知”这种隐晦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有知”,即对封建权威的痛恨,哪吒捉弄得不仅仅是龙王,而是人间帝王;哪吒冒犯不仅是龙王的权威,而是统治者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