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屈原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后屈原遭遇陷害,被贬黜。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伤心欲绝,抱石投汨罗江。
据悉,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遭到鱼虾的侵蚀。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
在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节日习俗,无论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会在这一天吃粽子。在这一天,人们都会通过吃粽子来祭奠屈原。
端午节之所以要吃粽子是为了对屈原表示怀念。屈原是战国时期极具知名度的一个爱国诗人,他入仕之后一直想要推行变法改变楚国的积弊。楚怀王起初对他其实较为信任,但是后来在儿子子兰以及其它贵族、朝臣的挑拨下日渐疏远屈原。这些人之所以针对屈原,其原因在于屈原所推行的变法是为民谋利,为达到这个目的势必要以损害上层贵族的利益为代价,因此子兰等人才会针对屈原,反对变法。
被疏远的屈原被流放至汉北,与此同时楚怀王受秦国张仪蒙骗主动放弃与齐国共同攻伐秦国的计划。受此蒙骗的楚怀王心有不甘接连两次出兵攻打秦国,但是均未取得胜利战果。不仅如此,楚国还反遭到秦国的进攻,汉中郡也因此被秦侵占。为此楚怀王又将屈原召回,并命他出使齐国,希望与齐国共结联盟。不过待屈原从齐国回来之后,楚怀王再一次疏远了他。
之后楚怀王听信秦国的花言巧语,与秦复合。屈原对此感到十分不满却又无法改变楚怀王的想法,所以他选择再次前往汉北。两年之后楚国被齐韩魏三国联合攻击,楚国不敌,于是派出太子作为人质为代价求得秦国出兵相助。不曾想一年之后楚国太子因误杀楚国大夫而潜逃回楚国,秦国更是以此为由对楚国发动战争,楚国因此接连失去好几座城池。
这时屈原已经从汉北归来,但是他刚回来没几年就又再次被流放至江南。就在此次流放期间,屈原在听闻楚国都城被破的消息之后便投江自尽了。当地百姓虽极力打捞他的尸首却始终没能寻到,最后他们只能往江中投掷饭团,希望江中鱼儿不要破坏屈原的尸首。这件事情便是端午吃粽子的起源。
文化习俗
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端午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柊叶、箬叶或菰芦叶,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
粽子的形状多,体现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柊叶蛋黄肉粽(海南)、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四种,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端午节吃粽子,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现在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说到我国的端午节为何要包粽子吃呢?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学会用火熟食,以大叶植物叶片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熟或是扔进沸水中煮熟剥叶而食,曾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食俗,它通常发生在大叶植物分布普遍的南方,同在新砍的竹筒中贮米加水,置火上烧烤成熟食一样,属于南方稻作民族制作食物的古老方法,还有就是五月节也称“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北方角黍已与南方筒粽统称为粽,它们曾都是端午节的祭祀用品,南北朝时被用来纪念屈原。及至唐代,北方的黍渐渐为糯米代替,一直流传到现在的端午节吃粽子的民俗文化了。这也是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的风俗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