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2024年11月22日 19:32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一、坚持育人为本,坚守育人阵地,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育人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加强中小学意识形态工作,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思想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和渗透,帮助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纳入各级各类教育的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环节,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各中小学校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和实践载体,促进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规范开展“升国旗、唱国歌、向国旗敬礼”等仪式教育,学校每周组织一次升国旗唱国歌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国旗、党旗、团(队)旗下演讲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美德,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3.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各中小学校要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弘扬,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发挥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育人中的积极作用,让广大师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独特魅力,增强广大师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4.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充分挖掘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发挥其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推进中小学校中华经典诵读工作,营造中小学校“学经典、诵经典、爱经典”的良好氛围。常态化、品牌化组织开展“品味书香、诵读经典”等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在经典作品的滋养中了解中华文明,增强民族意识,养成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重视家风家训教育,组织开展“讲家训、写家书、传家风”等主题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在感悟中华传统优秀家风家训中传承传统美德。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德、友善教育活动,倡导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帮助同学,让学生心中有爱、心中有责,懂得友善、学会尊重。三、加强法治教育,培育文明教养,着力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和道德修养5.加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坚持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育计划,做到“教材、师资、课时、经费”四落实。小学阶段要重点开展法律启蒙教育。初中阶段要让学生学习宪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习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高中阶段要让学生形成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进一步加强宪法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普法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行为。

6.培育中小学生文明教养。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提升学生的基础道德修养。加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言谈有礼、举止有度、待人有诚、行事有信。指导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学生节水、节电、节粮与环境保护等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珍惜资源,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组织开展多形式的集体活动以及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四、健全招生机制,完善评价体系,着力改进育人模式7. 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各类高中招生要完善以升学考试为基本依据、综合素质评价为重要参考的招生机制,健全多元评价、多途径录取的招生制度,用多把尺子衡量人才,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的招生机制,完善民办中小学的招生制度,严格控制中考难度,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8.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在德育工作中的导向作用,构建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规范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档案和评定程序,完善对中小学生品德与习惯、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艺术、创新与实践等素养的评定。坚持实施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社会公告制度、中小学学生艺术素养监测制度,推动学校和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五、立足全面发展,重视身心健康,着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9.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开展冬季长跑、校园足球等阳光体育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促进学生体质体能素质提升。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积极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教育,加强禁毒教育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提高学生“拒毒防艾”的意识和能力。着力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防溺水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培训,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10.改进艺术与科普教育。坚持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改进艺术学科教学,完善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实施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拓宽科普教育途径,丰富科普实践活动内容。坚持深化开展全市性中小学生艺术节、科技节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活动,为中小学生素质提升搭建平台。加强唯物论、无神论和反邪教等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11.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制度,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测工作。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热线的运行机制,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每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少于2课时,进一步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要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的能力。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强化“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困难,对待挫折,珍视珍爱生命。六、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材教法,着力推进课程育人12.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围绕“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立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强各类拓展性课程建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普通高中要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推进选课走班、分层分类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构建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完善“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牢固树立“学科德育”理念,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内容,发挥每一门课程的教化功能,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

13.开足中小学德育课程。强化全科德育理念,明确每一门课程的德育要求,开发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严格德育及音体美课时管理,充分发挥音体美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统筹整合德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深入挖掘杭州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乡土风俗人情等教育资源,大力宣传弘扬地方乡贤文化。鼓励学校立足时代特征、地方特点深化课程改革,开发开设有特色的德育选修课程。
14.重视德育教材建设。优化教材教法,在学科教材更新和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要求。切实加强德育教材建设,各地各学校按要求用好国编、省编德育教材。建立健全教材更新制度,做到各学科教材定期修改更新、教师讲义经常性更新、学科教师上课教材二次开发,有效促进教材及讲义及时跟上学科知识进步的步伐,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跟上中央和省、市委的最新要求。七、坚持五美并举,建设美丽学校,着力推进文化育人15.推进美丽学校(文明校园)建设。以“环境雅致、内涵丰富、师生和谐、特色鲜明、人民满意”为建设目标,以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多元发展为重点,实施“美丽学校(文明校园)”创建工程、“美丽课堂”构筑工程、“美丽班级”建设工程、“美丽教师”培养工程和“美丽学生”培育工程等五项工程。大力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把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系列创建活动作为主要载体有机融入 “美丽学校”建设行动,促进校园环境外在美与学校品质内在美的有机结合,推动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通过“美丽学校(文明校园)”的创建,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认可、人民满意、学生热爱的优秀育人集体,使“美丽学校(文明校园)”建设成为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美丽杭州建设的生动实践。

16.着力打造高品质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育人的浸润、陶冶作用。遵循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用”的原则,从学校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校园环境进行文化设计。积极培育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精神,科学提炼学校的校训、学风、教风、班风。要把学校“软文化”与“硬制度”有机结合,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田径运动会和科技节等活动,大力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因校制宜举办好校园文化节和社团文化节,通过多姿多彩的社团和俱乐部活动,增进学生和教师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责任和能力。
17.加强网络环境下的育人工作。要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沉迷或受到不良影响。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加强网络正面引导,推进德育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各类积极健康的网络教育资源,凝聚广大师生,形成良好互动。八、改进时事教育,深化第二课堂,着力推进实践育人18.改进和加强时事教育。开展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时事教育,促进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世情国情省情市情,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社会、了解世界。加强时事教育资源开发建设,建立健全学校教师时事学习制度,用好国家和省、市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结合学校课程和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开发时事教育资源,满足开展时事教育的需要。加强时事宣传阵地建设,利用好学校宣传栏、校园网、新媒体、电子显示屏等宣传载体,加强时事宣传,所有中小学校都要设立时事宣传栏,并安排专人及时更新。

19.广泛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握关键节点和重大节庆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重点落实好在清明节期间开展祭扫革命先烈活动、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活动、在“七一”建党节期间开展“童心向党”歌咏活动和在国庆节期间开展“向国旗敬礼”活动。组织开展红色旅游、生态环保、公益志愿服务等富有思想道德内涵的节假日学生活动。组织开展三好学生、美德少年、优秀团员和优秀少先队员等选树活动,为青少年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
20.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完善中小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制度,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劳动教育,教育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一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普通高中学校要按规定开设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要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五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1.深化第二课堂工作品牌。进一步完善杭州市第二课堂管理办法,健全申报考核机制,推行淘汰制,实施动态化管理。重点要加强第二课堂场馆教育资源和新课程改革的有机衔接。推动第二课堂教育资源课程化、体系化,推进“一馆一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青少年俱乐部等青少年专门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坚持面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加强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法制教育基地、中小学质量强市教育基地等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把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经费保障,规范有序管理。九、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推进管理育人22.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办学,要按规定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科学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小学阶段实施零起点教学,小学低段取消书面家庭作业和统测,禁止按学业成绩给学生排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分快慢班、实验班。各中小学校不得在节假日违规组织学生补课。进一步完善督学机制,强化督学责任区工作,建立健全专项督查和随机督导检查相结合的长效督查机制,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2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大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依法治教,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典型引领和底线规范相结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争做‘四有’教师,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大力宣传“最美教育人—感动杭城教师”先进事迹。实行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和教师师德承诺制度,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完善学校、家长、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
24.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全员育人,明确学校每一名教职工和各项工作的德育职责,努力把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做深做实。各中小学校校长要肩负起育人工作的首要责任,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聚焦到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上来。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理念先进、作风务实的骨干队伍,整体推进我市德育工作水平。每年开展杭州市育人工作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并对在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予以通报。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班主任工作,推进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制定班主任工作长效激励机制,切实提高班主任待遇。2016年起,每两年开展一次对15年及以上班主任龄的现职班主任的考核,对作出重要贡献的班主任予以通报。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网络,着力推进合力育人25.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妇联教育部门协同负责,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站等建设。实施“百万家长进家校”行动,充分发挥“杭州市家庭教育热线”、“名师公开课”家庭教育专栏等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和教育平台的作用,加大对各年龄段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力度,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进一步强化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第一监护人的职责。进一步重视和改进家访工作,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家庭访问不少于一次,鼓励其他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家访活动,通过有效的家校沟通,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26.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各级宣传部门和文化广电新闻单位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新闻报道要切实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意识,严格依法报道,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切实净化网络空间,鞭挞各类丑恶现象,帮助广大中小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27.有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综治、公安、文化等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建立校内外联动机制,建立健全警(派出所)校(中小学)会商制度,重点整治违规经营的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营造有利于学校教学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28.积极实施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在司法活动中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司法行政部门要拓宽青少年法律援助渠道,选派有法治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业务骨干充实法制副校长队伍,依托各类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和活动中心,组织开展“模拟法庭”“少年法庭”“我当交警”等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法治实践活动,帮助学校开展法治教育。
29.加快社会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文明办要牵头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将青少年德育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加大指导督促力度。各级公安、司法、文化部门要和教育部门紧密联系,强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警机制,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把握青少年特点,更好地把青少年组织起来,更好地团结教育青少年。民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对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要登记在册。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要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支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服务,拓展教育公共产品供给渠道。
30.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动研究、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群团组织通力协作、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强化育人工作保障,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将其纳入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内容及责任区督学的工作范畴,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各级教育督导部门督导评价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要把各地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单位重视支持中小学德育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分析内容。教育系统要加强对各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的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校长考核、学校发展评价以及各类评优评先评教评课的重要依据。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加强德育评价,更好地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导作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有关方面,都要根据各自担负的职责和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贯彻落实,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工作实效,切实把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