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酒戒

2024年11月16日 15:20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四十七、佛言:若依我为师者,不得饮酒,亦不与他饮。不贮畜。有重病者,医教以酒为药,乃暂权开听,非谓长途服食。若无病托病,轻病托重,俱犯。】

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五条,「不饮酒戒」。『佛言:若依我为师者,不得饮酒,亦不与他饮。』我们自己不饮酒,也不能给别人饮酒,送酒给别人也是错误的。

『不贮畜』,家里不要藏酒。不饮酒戒,这是列入重戒之一。五戒是根本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一开端都是这五条,所以这五条叫根本戒。酒这条戒,本身没有罪过,不像前面杀盗淫妄四种,本身就有罪,叫「性罪」。

酒本身没有罪,酒这条戒叫「遮罪」,遮是预防;因为酒后会乱性,犯杀盗淫妄,所以它是属於防范的性质。饮酒很容易出事,所以佛就在遮罪里把它列为第一条,绝对的禁止。他说得这麼严格,这就是看到多数人一沾到酒,他这个心就乱了,就没有办法约束,饮酒过量就会出事情。我们看现前的社会,车祸很多,大多数都是酒后驾车。所以现在法律规定饮酒过量不准开车,也是把它订入重戒,这是同样的道理。

下面有开缘,这一条戒的开缘最多。开是开戒,开戒不犯戒,我们自己一定要明了。『有重病者,医教以酒为药,乃暂权开听,非谓长途服食。』这就是开缘。如果是有病,医生一定要用酒合药,这是开缘。当你病好了,就不可再饮,病好了再饮就是破戒。用酒来治病,这是开,不是破。在中药里,有不少药是要用酒作配药,或者是作药引的,这可以用。中药有很多用动物的,也可以用。药用,这都是开缘,这些我们一定要知道。

这个地方说得少,《戒经》讲得详细。还有一种,七十岁以上,身体虚弱,血液循环不好,酒能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有利益,这准许饮用少量,这是开缘。我初学佛时,有的时候也到寺庙,常常跟老和尚在一起吃饭。老和尚每一餐饭都有一杯酒,我们怀疑,酒不是佛门重戒?老和尚每天吃饭之前喝一杯酒,也不敢问。到以后才知道这是开缘,那个老和尚确实七、八十岁。中国北方天气冷,七十岁以上,身体虚弱,非皮毛不能保暖的,也可以穿皮衣服。所以佛法真是通情达理,并不是叫我们死在戒条里,它是活活泼泼的。可是你不能故意犯,如果你穿棉衣可以保暖,你穿皮衣服就有伤慈悲心。你身体很正常,你每天喝一杯酒,虽然一杯酒不会醉,没有什麼大过失,你也犯了佛的戒律。

受五戒的在家同修,在现在应酬宴会的社交场合中一定有酒,你可以饮一杯酒,决定不会醉,应酬,这是开缘。如果藉这个机会多喝一点,就犯戒了。结罪是心境不同。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而不是死守在戒条之中。佛家戒很严格,条条戒都有开缘,就是在某些条件之下,某种环境之下,可以开,而不是犯。应开就要开,应止就要禁止,这叫持戒。应该禁止不禁止,应该开不开,都叫犯戒。所以年岁很大,气力很衰,药里可以用酒。不是药里用酒,不可以『长途服食』。

『若无病托病』,假装病,『轻病托重』,用这个理由去喝酒,『俱犯』,统统犯戒。所以戒律非常微细,要认真的研究,用它做标准,改善我们的生活行为,对我们的德行、修持、健康一定有好处,不会有害处的。

下面佛举一个例子:

【四十八、昔有优婆塞,因破酒戒,遂并余戒俱破。三十六失,一饮备焉,过非小矣。】

『优婆塞』,这是在家的男居士。『因破酒戒,遂并余戒俱破』,余戒是杀、盗、淫、妄,统统破了。『三十六失,一饮备焉。』佛经上讲饮酒有三十六种过失,他喝醉了,全都犯了。这三十六种在《戒经》里也说得很清楚。『过非小矣』,饮酒的过失很大,不小、不轻。特别在现代的社会,人与人相处比过去频繁太多,而饮酒很容易出事情,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很多人,不可以不小心,所以这条戒一定要严格的去受持。纵然自己有海量,也要做一个好榜样给后学的人看,这才是真实的慈悲,才是利益大众。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
酒在佛法里面是列入重戒,虽然不是最重的戒,除了「杀、盗、淫、妄」四重戒,最重的就是酒戒,所以五戒末后有酒戒。世尊为什麼把这个看得这麼重?实在讲佛家的戒律,「杀、盗、淫、妄」是性罪,本身就有罪,不管你受不受戒,犯了本身就有罪。可是酒,如果你不受这条戒,没有罪,所以酒是属於遮罪,跟前面四条不一样。世尊把这个看得这麼重,就是凡是犯四重罪的,大概是先犯酒戒,酒能乱性。好饮酒的人,酒醉了,智慧不能作主,才会干「杀盗淫妄」。因此,佛家戒酒就是防范不要去犯「杀盗淫妄」这种重罪,是这麼一个原因,我们要懂得。所以清净比丘,滴酒不沾。

可是在戒律里面,酒的开缘也最大最广。所以世尊教人修学,合情、合理、合法,不是不通人情的。许多药里面,需要用酒来调药的,这个不犯,这是药酒。在菜里面,配菜做为佐料的,这个不犯,这是料酒。总而言之,你要想想,它不会让你醉的,不会让你迷惑的。还有身体虚弱,血液循环不好,尤其是老年人,七十岁以上的、年岁大的,出家人都包括在内,世尊有开缘,你可以喝一杯酒,帮助血液循环。七十岁以上可以穿皮毛衣服。如果七十岁以上,身体很好,很强壮,那就不需要了。所以一切都要斟酌自己的情况来做决定,不是说到七十岁就可以了,那就错误了。像许哲一百零一岁都不可以,为什麼?她身体好,她不可以。甚至於也有五、六十岁的人,身体很不好,他也可以用。所以这是活的,不是死的,每一条戒律都有「开、遮、持、犯」,一定要懂。

懂得佛为什麼制定这条戒,它的作用究竟在哪里?我们修学利益何在?如果犯戒,我们自己的损失在什麼地方?不要说过失,我们有哪些损失,一定要懂得。然后才知道佛制戒这个心是真实慈悲,真实的智慧,没有一样不是帮助我们成就。佛注重我们身心的健康,帮助我们断烦恼、开智慧,成就道业,照顾得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我们要懂得,你才会生恭敬心,才会生感恩之心,遵守佛的教诫。饮酒要是变成嗜好,嗜酒如命,这个人不能修行;不但出世法不能成就,世间法也不能成就,这是我们要懂得的,要了解它的深义。

网友(2):

五戒中的第五条: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学处
(Surà-meraya-majja-pamàdaññhànà veramaõã)

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学处,有时也译为不饮酒戒。
诸酒类,巴利语surà-meraya-majja,直译为谷酒、花果酒、酒类。也就是戒除饮用各种酒类的学处,并且包括各种麻醉毒品。
谷酒(surà) ——以稻米、糯米等所酿制之酒;
花果酒(meraya) ——以花、果实等所酿制之酒;
酒类(majja) ——只是前面两种酒,以饮之会醉之义为酒类。凡其他任何饮之会醉的,服用了会导致失去理智、神志迷乱的物品,皆称为酒类。
放逸之因(pamàdaññhàna) ——导致放逸的原因。凡是有心服用这些酒类之后,由此而导致陶醉、放逸,称为放逸之因。
此学处也包括禁止使用一切消遣性的麻醉物和毒品,例如:鸦片、大麻、摇头丸、迷幻药等。

具足三个条件即构成违犯此学处:
1. 酒 (麻醉品);
2. 现起想要迷醉、消遣之心;
3. 饮(使)用。

以下情况不构成违犯:
1.不知道——以为是水或其他饮料而误喝。
2.饮用不是酒而有酒色、酒香、酒味的咸酸酱 、苏打(sutta)或醋等。
3.为了治病而服用混合有少量酒或吗啡、鸦片等的药品。
4.为了调味而加入少许酒于肉汤等之中。但如果加入太多酒而使之有酒色、酒香、酒味,喝了则犯。
5.疯狂者。
6.心乱者。

网友(3):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你应该就很明白了
说佛的时代有位在家居士很虔诚的信仰着佛教,并且已经修行得不错了,当时的佛教对于在家居士来说有四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位居士都守持得非常的好,从来不犯戒
有一天,这位居士到一个朋友家吃饭,朋友盛情款待,当然是美酒招待了,居士一时高兴,就多喝了点
吃完晚饭回家,刚到家门口就看见隔壁寡妇家的鸡在吃自家园子里种的菜,顿时火了,你偷吃我的菜,我就偷你吃,好了,一下子犯了偷盗和杀生的戒,那隔壁寡妇家鸡丢了一只自然会来找了,问到居士有没有看见的时候居士就撒谎了,说没看见,他当然不敢承认是自己杀了吃了,你看,这下妄语也打了
这寡妇因为知道居士是修行的人,不会撒谎,也就准备出去,结果要出门的时候看见屋子里有杀完鸡没打扫到的鸡毛,觉得不对了,再问居士,居士知道瞒不住了,就说出是自己杀了吃掉了,这下得了,寡妇破口大骂,这居士本来还很惭愧的,结果被她这么一骂来火了,心想,不就吃了你吃鸡吗,再看这寡妇岁数不大,有些姿色,就动了色心,既然你骂了我,我不能就这么算了,就强暴了这寡妇,一辈子守的戒,就因为这酒的作用,把个修行人送进了地狱
你说这酒该不该戒掉呢

网友(4):

戒律的根本是不伤害,甚至不在恶的方便影响别人。喝酒本身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但是喝酒后会做种种恶事,造种种恶业。比如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居士四戒守的都很好,但是就是酒戒受不住,常喝酒,自己也知道不好,可是吧,临事把握不住,可是呢,自己也知道,要少喝,每次都注意不过量。常在江边站哪有不湿鞋的,有天喝多了,看到邻居家的鸡,就偷走了,犯了偷戒,回家杀鸡吃肉,反了杀戒,邻居家女人来质问,他说没有看到那只鸡,犯了妄语戒,看到邻家女人漂亮酒劲上来起了色心强奸邻居,犯了邪淫戒,五戒皆破。
反正我守酒戒没有费事,皈依前有段心烦是老喝酒,但我恶事都未成瘾,从来不抽烟,所以不抽烟没什么感觉,喝酒吧每次都很痛苦,所以喝不喝也没两样,所以不费劲。
感觉吧,是不是观想法会好点,比如观想酒是毒药,喝了酒死掉了。或者去问问止观的师傅有没有其他的观想方法。

网友(5):

佛在戒律里说的很清楚,制定不饮酒的原因是因为

“是酒起罪因缘”——这是佛说的。

也就是说,你可能受了五戒中的其他4条,但是唯独你喜欢喝酒,那么佛说那其他4条戒律就危险啦,你在清醒时没问题,但是喝酒以后就很难保证其他4条戒律不去犯了!

所以,佛说酒是起罪的原因,佛为了保护佛弟子及保护其他戒律,所以制定不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