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区别
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区别,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接触一些古诗词句。那接下来我分享一下关于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区别的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看看学习一下吧!
1、句数上不同
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又叫“截句”。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
2、起源不同
七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七言绝句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3、格律不同
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1、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2、七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七言绝句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1、律诗介绍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2、绝句介绍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属于格律体,也就是我们平时称的“近体诗”;而七言古诗属于古体诗,也就是我们平时称的“古风”。在古风里面只要句子里面有七个字一句的,统称为七古。
区别就在于古风不用拘泥于平仄韵律,好听好读,朗朗上口就行,更适合于天马行空的表达。我们的浪漫主义大师,诗仙李白,就最喜欢用这种格式。
当然这也跟当时格律体刚刚发展有关。而我们的诗圣杜甫,则更喜欢格律体,堪称格律体大师。
格律体对字数,平仄,韵律就有严格的要求了。七绝四句二十八字,七律八句五十六字。平仄格式总共一十六种,统一用韵,不能转换。七绝和七律的差别就在于字数了。七绝字少那么结构就要新颖,意境构筑要快准狠,而且要一击致命。举例说明: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七绝写得流丽飘逸,空灵飞动,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这就是格律之美。意境更在诗外。
再来看一首七律。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景物,这就是律诗跟绝句的不同之处,它有充足的文字来进行精写和铺陈。从格律上来说结构严谨,对仗精工,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七言古诗就不举例了《将进酒》,《丽人行》,《长恨歌》这些都是代带作。从《将进酒》长短句式和《长恨歌》840字就可以区分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