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存在过
唐朝官制,上将军从二品,大将军正三品,将军从二品
上将军是唐代十六卫的主官,大将军为副手
《新唐书.职官》:
左右卫
上将军各一人,从二品;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掌宫禁宿卫,凡五府及外府皆总制焉。凡五府三卫及折冲府骁骑番上者,受其名簿而配以职。皇帝御正殿,则守诸门及内厢宿卫仗。非上日,亦将军一人押仗,将军缺,以中郎将代将军,掌贰上将军之事。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左右金吾、左右监门卫上将军以下,品同。
是两个官职,大将军一般是全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在古代属于“三公”之列。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兼军委主席。
上将军,作为官职各个时期不同,有的时候是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有的时候是文官的武职(武将也有文职一个道理),比如某某官位领上将军衔,就是在中央当文官一个职位,出去领兵打仗又一个职位。
官职名称
1、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事实上多由贵戚担任,掌握政权,职位甚高。汉武帝时以大司马为大将军所兼官号,其后霍光、王凤等均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为中朝官领袖。亦有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者,如骠骑大将军之类。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至南北朝时,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将军”之号,最高军职,三军最高统帅,夏侯敦、姜维、朱然都曾任此职。北周时行府兵制,编24军,每军设开府1人以统领、二开府则由一大将军统领。24军共有12大将军,两大将军由一柱国统之。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统率禁军之高级将领。唐代之府兵12卫,每卫有上大将军1人,大将军1人,将军2人。禁军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等亦设大将军,往往以宦官任之。宋代之16卫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如清代,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
2、北魏女官官名。掌宫内诸事,次于内司,与作司、女侍中同相当于外廷二品官。
军衔称谓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军队军衔制中的军官军衔称号,是上等官佐中的最高一级。上等官佐分为三级,原先的称谓为:大将校、中将校、少将校,后改成:大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龙虎卫上将军 龙虎卫上将军
武散官名。金始置,正三品,元升正二品。 上将军基本属于搞笑的
大将军乃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事实上多由贵戚担任,掌握政权,职位甚高。上将军为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汉朝开始,明朝被废。
上将军主要在战国时候,大将军主要是汉魏晋南北朝。很少同时存在,上将军在秦以后就很少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