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悬赏------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024年11月19日 18:30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教育孩子应该以引导为主,多鼓励、赞美孩子。

教育专家谈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教育。
养成教育是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最实、最具有操作性的抓手。
经过十年的研究实践,我们赋予了养成教育更多的新内容,特别需要强调是,新的养成教育,因为青少年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学习生活中度过,学习不好,做人就没有信心。因此,从学习习惯突破,从而解放孩子的大脑,进而拓展到做人、做事和创造等习惯,才能全面丰收。

养成教育有两个任务:
一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人格;
二是突出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大脑潜能。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养成教育实施原则是:家庭学校互动,遵循成长规律,启发阶段觉悟,引导主动发展。
养成教育操作要求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让我们来理解什么是习惯?
习惯有哪些特征呢:

一、是后天性。
习惯不是先天的、遗传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人们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习惯,克服不良习惯。

二、是稳固性和可变性。
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而言,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但这种稳固性也不是绝对的,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即使是已经形成的较为牢固的不良习惯,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有一个孩子时常生闷气,父亲就对他说:“假如你不希望自己脾气暴躁,就不要培养这种习惯,不要做出任何可能助长怒气的事。”这位父亲首先让孩子设法保持安静,然后让孩子计算自己有多少天没发脾气。从原来的天天生气,到后来两天生一次气,然后三天一次,再后来四天一次……这个孩子爱发脾气的习惯起初只是减弱,后来则渐至消灭。

三、是自动性和下意识性。
习惯是一个行为自动化的方式。所谓自动化,就是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
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比如清晨喝一杯白开水,如果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喝,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如果想都没想,自动地去喝一杯白开水,一天不喝就感到十分别扭,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习惯了。

四、是情境性。
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映,因而有情境性。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小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不行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如何认识和理解“养成教育”理论并使它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呢?我的建议是:
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全面理解习惯的含义、特征、分类等。很多父母常凭经验办事,对孩子的教育很盲目,是很危险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科学、系统、规范和现代。要达到这一要求,可以多参阅一些与习惯相关的书籍和材料,更全面地了解习惯的含义、特征、分类等,并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以明晰的方式向孩子做一些说明,尽可能让孩子明白习惯是什么、习惯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多角度启发孩子。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把与习惯相关的故事或名人轶事等搜集起来,讲给孩子听(年龄大的孩子可以让其自己阅读),这种生动形象的教育比父母讲一篇大道理要强得多。此外,通过其他的形式如影视剧等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总之,形式越生动活泼,孩子越容易接受教育。
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讨论各种社会现象。从侧面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习惯对人所产生的作用。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太死,最好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接受教育,父母最好避免“你一定要……”“你不……就会……”之类的命令、恐吓性的话语,而应以探讨、商量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将道理揭示给孩子。
多留心孩子的习惯,常和孩子谈心。要多留心孩子的习惯,常常和孩子谈心,最好以朋友对话的形式出现,不要动不动就让孩子觉得父母居高临下、很可怕或者难以接近。父母要在和孩子接触的过程多加留心,看孩子都具有哪些习惯,是什么类型的习惯等等,可以让孩子自己总结都具有哪些好习惯,有没有什么不好的习惯需要改正的。父母也可以检查一下自身的习惯,或者让孩子来分析父母的习惯。
配合学校的教育。父母应当尽力配合学校的教育,了解学校近期的工作重点,如果与孩子的习惯养成相关,应在家中强化孩子的习惯养成意识。
从个体层面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

附:名家论养成教育
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徐惟诚(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
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
----陶西平(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
----孙云晓(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关鸿羽(著名教育专家,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求真务实,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陆士桢(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程鸿勋(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原学研室主任)
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
----张梅玲(著名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
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
----徐岫茹(著名心理咨询专家,中国健康教育所研究员)
正如大教育家所说,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而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
----孙蒲远(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
从正确的认识到正确的行为之间,有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叫“习惯”,教育的本质就是架一座质量堪称优良的桥梁。
----林 格(我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原任职于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http://youa.baidu.com/shop/ce2b256c618f1d9f6edb5660/tab/4020f90329e225af64100800

网友(2):

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个“心":
1.爱心。让孩子们从生活和学习上感到老师的关爱,学校是他们的“新家”。
2.耐心。班主任工作要循序渐进,不可急躁。
3.细心。班主任工作时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4.信心。工作是有一定的难度,但班主任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这些工作,也应该相信孩子们一定能适应学校的生活。

网友(3):

首先要经常鼓励学生,并用点小礼品以资鼓励。不能整天板着脸,这样会吓坏孩子。布置的作业不能太多,有的作业可以先讲解难题在让他们完成,这样他们做起来轻松了,也容易理解。
有时(暑期)可以用些班会费给大家买棒冰(我们老师经常这样)(我小学的时候),这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大家便会更喜欢老师,自然而然在老师上课时认真听讲了。

网友(4):

首先呢,最好采取寓教于乐的方法,因为如果低年级的小学生犯了错误,直接骂他可能更会引起误会。然后呢,就是要有耐心了。还有,作业的问题,就是如果不是太急的作业,可以分批分量完成,如果在课不紧的情况下,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网友(5):

要适当的给学生减压,分科布置作业。比如今天布置的作业是语文,明天布置的是数学......
在课堂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互动,让大家对学习产生兴趣。
还是要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