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观后感

2024年12月02日 20:49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我在帮助他分析了就业现状,理清求职目标之余,也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多了一些思考。其实,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尽人皆知的社会现实,从心理和教育的角度来讲,在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观念转变和意识引导、心态调节上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首先,是社会层面群体无意识的观念和心理调节问题。大学生的概念和含金量在二十年前和当下社会是差别非常大的,二十年前的大学生数量非常少,考上大学就意味着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和未来稳定的收入。但是,随着大学招生扩容的进行和各种不同资质大学数量的快速增加,大学生的含金量急剧下降,可以说,有些普通大学毕业文凭和二十年前的高中毕业文凭差不多。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和父母们并没有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仍然认为自己应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不能掉了身价,排斥那些相对基层的工作。曾经有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被集团要求去基层工厂实习工作一年,结果,他无法接受穿上蓝领工作服的落差,直接递交了辞职申请。其实,“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缺乏的恰恰是那些基本能力的积淀和培养,真正的好工作和好机会不是靠等和要,而是需要我们放低身价,正视工作机会和社会责任,逐步达到心态成熟和见解提高的阶段,才有机会获得的。
其次,在家庭层面的教育功能上存在较大问题。目前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过程大多是被父母刻意呵护着长大的,独立生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大学一毕业,他们要解决的首先不是工作问题,而是融入社会和适应环境的问题,否则就无法很好地投入工作。这也导致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培养的成本和风险很高。究其原因,这是在家庭教育功能上的缺失造成的。
最后,则是个人成长的职业规划问题和应聘时的技巧问题。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仍然延续着高中的学习和成长模式,不能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满足于各科功课成绩合格,而忽视了个人职业规划问题。实际上,进入大学后,社会职能的自我培养、过渡和完善成为一个重要任务。在校期间的社团工作、院系、年级、班级活动组织等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锻炼环节,而假期等业余时间的打工经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通常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用人单位对于这两方面都是很重视的。当然,应聘时的技巧也是大学生们要认真学习的,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大家要注意的:1、清楚自己的求职方向,找准目标;这包括行业、公司性质、规模和工资待遇,以及自己想要的锻炼机会;这方面我建议大家在有机会的时候,首先进入大公司从基层做起;2、明确表达自己的工作意愿;意向明确和坚定会给招聘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3、突出介绍自己的优点,展示自信;优点包括能力介绍(包括生存能力,如大学期间自食其力的情况)、资格介绍(各种证书)、特长(如喜欢文学可以附上自己的一点观后感或者诗作等)、人格特点等;4、正视自己的弱点,比如:年轻、经验不足,同时能够告诉招聘单位自己的应对策略,这实际就是处理对方的投资风险问题;5、在应聘过程中更加主动,能够结合招聘单位的岗位需求进行简单询问、讨论和分析,论述该职位的能力需求,以及自己的适合程度;6、其他应聘礼仪等方面也要加以注意,在此不赘述。
就业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从此你的人生将发生重要的转变,你将从一个职业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实践者。当然,继续学习是实践成功的基础,只不过,你的课堂发生了改变,老师发生了改变,课程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当你面临就业难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到了该思考学什么、跟谁学、怎么学的时候。衷心祝愿大学生们,在就业压力面前多一些更为积极、更为平静的思考,做出有益人生的选择。

网友(2):

不如早点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