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2024年12月02日 10:02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态吵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或携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帆团侍,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网友(2):

  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观察中国经济问题,要注意到“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2000年中国GDP达到89004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超过1000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可观。如果按购买力平价,也就是按国际共同价格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还要提前。但是,现在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头两步,并不是走完了现代化全程的2/3。大约还要经过50年左右时间,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10年,中国经济预期年均增长7%左右,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长1倍。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虽然有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不利影响,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慢于上半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仍然可以达到,明年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今后5到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有近期的问题,也有远期的问题。90年代以来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这带来了过去所没有过的相当多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现在不少农产品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很难再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单产并不低,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达不到规模经营,单纯务农很难使农民富裕起来。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加上农业季节性的特点,许多地方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乡镇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许多乡镇企业面临生产过剩和销售困难,初始阶段那种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应该包括乡镇企业。从长远来说,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工业化和城市化,靠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可以这样说: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最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城市,最终落脚点是在农村。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推进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了推进城市化,长期以来所实行的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需要改变,同时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保持社会稳定。

  第三,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地区发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政策要强调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是放松或者延缓东部地区的拍仿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过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仍然是从财力、物力和技术上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持西部开发和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条件袭明纤,东部地区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也是一个大局。西部地区不实现现代化,也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性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环境。

  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人口问题过去是两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现在应该加一句话:注意老龄化问题。我国现在60岁以上人口占10%。西方国家在人口基数小、经济发达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老龄化,尚且遇到很多问题。我国在槐侍经济不发达、人口基数很大的条件下,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老龄社会,困难更大。老龄化会带来“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需要预谋对应之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环境保护可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环境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现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对于环境问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按照“十五”计划,2005年经济增长5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比2000年减少10%。经济发达国家在人均2000美元时开始治理环境,我国在人均不到800美元的条件下开始大规模控制环境污染,难度更大,要靠长期努力。

  第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只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有了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体制创新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交织着各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必然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其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我国经济技术落后,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包含着发展机遇的挑战。加入WTO只是获得入场券和参赛资格,关键是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要兼顾国计和民生;在社会政策上,要注重调节社会分配和解决就业问题。我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今后5年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4000万人。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城镇失业者仍将有1200万人以上,农村仍将有1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积极扩大就业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市场商品短缺的状况已经结束,现在是供过于求,没有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不可能开拓,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增长。

网友(3):

我国当前的科技发展形势和新任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尘颤瞎,缓解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了产业优化升级,维护了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并且进入了重要跃升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从1996年到2006年,我国SCI论文数量从世界第14位提升到第5位,200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居世界第4位。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取得众多突破,形成了以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据对41个具有可比性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算,我国位居第24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能力和成套装备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重大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在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科技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洞备地位逐步增强,2007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到全社会研发支出总额的72.3%。高等院校成为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空前活跃,国家高新区已成为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有效地支撑和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科研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形成了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较完备的科研基础条件。目前,我国研发人员达174万人年。科技投入规模不断提高,2007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总支出为3710亿元,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49%。——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不断优化。以《科技进步法》为核心的科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出台了《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等一大批政策措施。全社会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派空拓展,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一批国际大科学工程。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日益凸显;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同时,体制机制建设问题日益凸显;在国际产业分工加速演进的同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在国际金融和能源市场瞬息万变的同时,进出口模式问题日益凸显。要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带动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摆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的老路,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从科技工作的层面来看,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积极组织实施好重大专项 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些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以及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通过组织实施重大专项,能够整合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快攻克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科技难关,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和突破,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目前,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整体设计和分类指导,强化创新主体的地位和功能,促进创新要素的互动和优化配置。统筹国家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国家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在若干重点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结合,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链。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科研组织,尽快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加强科研诚信机制建设,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科技投入机制,对国家重点科研机构进行有效的服务、监督和评估。3.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根据国务院的总体要求,科技部与有关部门联合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在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发布了《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重点围绕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建筑、交通等行业,积极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以及重要污染物减排控制与综合治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方面技术,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中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衔接,与有关部门联合研究制订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相关政策,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成果的研发与应用。4.加强科技发展的宏观统筹,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建立部省会商制度,加强科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目前,科技部已经与22个省(市、区)建立了部省会商制度。将地方党委政府最关心的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纳入国家科技计划,由省部共同支持,共同推进。通过建立部门间的合作机制,组织实施了道路安全科技行动、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京沪高速列车技术攻关等一批科技专项行动,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同时,按照新发布的科技部“三定”规定,与有关部门共同建立科技工作重大问题会商机制与沟通机制。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加强统筹协调。5.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泉。只有在基础研究方面拥有坚实基础和重大建树,才能促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建设好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加强规范管理和稳定支持。加强对基础研究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开放交流平台,支持自主研究项目和设备更新。同时,还要推动国家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的科学研究战略重点前移,勇于探索和掌握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的更高、更深、更前沿、更精细的未知世界,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长远持续发展打下雄厚的基础。6.积极推动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样板, 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国家高新区人均工业总产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2倍,平均万元GDP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万人专利授权数30.7件。特别是在近期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国家高新区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仍然达到20%以上,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要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继续推进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努力造就一批充满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群。7.营造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加大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工作力度,把培养和凝练优秀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目标,不拘一格地大胆使用优秀青年人才,形成千军万马汇流的良好局面。完善人才评价、奖励、流动、使用等方面的政策,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新创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加大对海外优秀留学人才的吸引力度,在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尖端人才和科研团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造就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8.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服务科技发展和国家整体外交 抓住全球科技竞争为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供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全球技术的多极化和国际合作的多样化提供的更广泛的技术来源和科技人才资源,积极调整思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积极、平等、主动地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争取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提升我国在能源、环境及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科技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积极拓展面向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科技援助渠道和形式,充分利用我国的发展经验,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

网友(4):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或携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态吵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二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帆团侍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三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网友(5):

中国未来5年国内经济形势发展趋势: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中国要想成为出口大国,人民币国际化是首要条件,人民币虽然难成缺饥亮自由货币,当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新能源将助中国成为汽车强国,中国将在中底端汽车市场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品牌。未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将大幅增长,直至居世界第一,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的差距拉大,能源进口占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所以这是未来中国经济的一大阻碍,所以新能源势在必行。未来银行将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现有的银行运营方式将不再适合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银行方面必须通过改革来适应经济发展,提高效率。中国一向是纺织大国,但都仅限于低端产品,为来中国将又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产业结构将由低端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未来中国经济中,文化创意将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的一片天。网络生活进入物质联网阶段,互连网将进肢笑一步发展,从而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新时代。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人口都将保持一个大容量,所以粮食将长期处于紧平衡,这个平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打破。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份额和地位。未来的中国城镇化将进一步提高,中小城市将得已迅速发展,中小城市成为吸纳农村伏宽人口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