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许多吧友都受到西方史书的影响,对德军盲目崇拜!
其实二战中表现最好的是苏军。苏军是在换装未完成之际被德国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才出现战争初期的溃败。
1939年苏军装备普遍落后,最新型战斗机的速度还赶不上德国的轰炸机,坦克装甲也步枪子弹都能够穿透。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件,就是为了赢得时间,对苏军全面换装。
1939年9月—1941年6月,苏联研制出了一批新型武器,如T-34和KB坦克,雅克,拉格和米格战斗机,伊尔-2强击机和卡秋莎火箭炮等,但它们刚刚部分下发到部队,官兵还不及掌握它们,战争就爆发了!
例如,1941年6月苏德战争开始时,苏联工业已经生产出1200多辆T-34坦克,其中装备部队的约有900辆,但能够驾驶它们的官兵很少。1941年五一节时,苏联最大的基辅军区举行阅兵,本想展示最新型的T-34坦克,但由于全军区都找不到几个会开这种坦克的驾驶员,只好作罢。古德里安等许多德军将领的回忆录都证实:苏军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才大量使用T-34坦克,而德军恰恰就在此战中碰壁!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真正原因是其伤亡过大,而不是后来他们为了挽回面子而宣传的天气因素。大家只要去读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在1941年12月1日致陆军总长哈尔德的电报就知道了。博克在此电中认为部队伤亡严重,无法攻占莫斯科。他一个字也没有提天气。哈尔德在日记中同样将进攻莫斯科失利归咎于部队伤亡重大,也一个字没有提天气。零下30度的严寒是12月5-6日才降临莫斯科地区的,而在前一天即12月4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下达了撤退命令!
许多崇拜德国的人,将德军战败说成是苏军的兵力优势。事实上,1941年6月德国总兵力高达750万人,其中用于进攻苏联的军队有470万人(陆军350万人,空军和地勤部队120万人),加上仆从国军队80万人,一共是550万人。而苏军总兵力只有537万人。1944年光是德国动员的兵力就高达近千万(大家可以去看电影<解放>,1944年夏希特勒说:“我有950万作战部队!”)。大家知道德国人口为苏联的一半,而德国控制的欧洲部分人口则大大超过苏联。到1942年夏季德军占领了苏联广大领土,此时苏联在人口上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到1942年秋季,苏军的全面换装已经完成,随即展开大规模反攻,全歼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
1943年夏季,苏德两军在库尔斯克举行主力会战,双方都出动了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先进的兵器,结果是德军大败。苏军从此牢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展开了全线反攻。
1944年,苏军向德军发起了著名的“十次斯大林式打击”,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雄伟壮丽的篇章。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整个整个的德国集团军群都被苏军雷霆万钧的攻势打得落花流水。苏军取得这些胜利并不是在风雪严寒的冬季,而是在烈日炎炎的仲夏,而且苏军的前线兵力从来没有达到超过德军一倍的优势,这些充分说明了苏军战斗力远比德军强大!
1945年苏军向德军发起排山倒海的最后冲击。在中央战线,朱可夫元帅和科涅夫元帅的军队势如破竹,220万大军,4800架飞机和6500辆坦克短短一个月就长驱500—600公里,兵抵奥德河和尼斯河畔,势如摧枯拉朽。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壮观的攻势。1945年4月,苏军向德国首都发起猛攻,短短半个月就攻克柏林,把胜利的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战胜德国后,苏联在首都莫斯科举行了盛大的胜利阅兵式,红军官兵们将几百面德军战旗抛在斯大林脚下,这是何等的威武雄壮!
战争爆发前,德国的工业实力超过苏联,并且占领了大半个欧洲,拥有的人力,资源和工业潜力远远超过苏联,就这样还抵不住苏联。可耻!
对苏联的威力领教最深的是希特勒,他在临死前大骂日耳曼民族不如斯拉夫民族,应该统统淘汰!
冷战期间,西方出于反苏需要拚命诋毁苏军,说它是不堪称一击的乌合之众,靠人多取胜。冷战结束后,西方开始能够公正评价苏军,近年西方出版的许多战史著作如《赢者之师》承认,二战期间苏军无论在战斗力和指挥艺术方面,都强于盟友美英军队,也强于对手德军。
当德国元首希特勒决定投入两线作战时,他实际上已经埋下了德国失败的种子。从政治上讲,1941年12月是决定德国失败的死线,因为希特勒非常不理智地主动对美国宣战,却没有要求日本同时对苏联宣战。但是政治上的失败并不一定迅速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也不一定导致第三帝国的灭亡。1942年初,德国在东线仍然掌握着战略主动权,苏军的反攻始终既无法夺回斯摩棱斯克、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也无法解除列宁格勒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包围。春天到来之后,苏军冒冒失失发动的反击又导致连续的惨败,整条战线不得不再次收缩。在1941年冬季反攻中收回的领地,大部分在1942年春夏又被德军夺回去了。
直到1942年秋天,打败第三帝国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苏联必须先避免灭亡,然后才能想办法收回失地,至于“攻克柏林”在当时除了斯大林之外还没人想过。德国越来越频繁地从西线调来新的精锐部队,新的师每一天都在组建,新的坦克、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也在紧锣密鼓的研制。如果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都落入德国人之手,苏联是不可能赢得战争的。然而,在1942年的秋冬之交,德军的实力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这种变化构成了德国在东线失败的最大军事原因。战略的错误,目标的分散,气候的恶劣,补给的困难,都是德国失败的原因,但是相比之下,基层军官及士兵战斗素质的下降才是最致命的。
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的巨大成功,首先依赖于他们成功的闪电战战术,也就是集中使用装甲兵、摩托化步兵和战术空军,迅速撕破敌人防线,利用钳型攻势和向心攻击形成合围,大量歼灭敌人;其次依赖于他们高素质的军官、士官和基层士兵队伍,德国装甲兵和步兵的战斗素养在战争初期是无人能敌的。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名满欧洲的“普鲁士军官团”是德国胜利的保证,法军、苏军经常在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被德军轻松击溃,损失比例也大的惊人,这就是双方军官和士兵战术素养的差距。
1941年,苏联就拥有T-34和KV-1等恐怖的装备,德国当时的坦克和反坦克炮无法与之抗衡,但德国士兵以高超的战术和高涨的士气一再击毁T-34,苏军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苏军的顽强程度远远超过法军、波军,但面对战术素养极高的德国人,仅仅顽强是没有任何作用的。1941年的战争中经常出现苏军“排着整齐的队伍冲向敌人防线”的场面,还有T-34坦克已经冲破敌人阵地,却因为没有步兵跟上而被迫撤退的情景,这都是战术素养低下的表现。如果德国人能够把这种战术素养的优越性保留到战争结束,那么没有人能够打败他们。
然而,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使德国优秀的军官和士官第一次遭受严重损失,因为严寒而损失的官兵甚至超过战斗损失数字。一些野战部队只剩下非常少的士官,训练士官的成本和时间又比一般士兵要高,因此很难恢复。1942年春天到来之后,随着补充兵的到来,德军看似和1941年差不多强大(甚至更加强大),但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参加过波兰、法国和巴尔干战役的许多老兵已经不在了,这种损失本来有办法弥补,但希特勒的一些错误决策大大延缓了这个弥补过程。
希特勒在军事编制上犯下的第一个大错误是过于注重建设新的师,而不是补充原有的师。一个新的师意味着新的指挥官、新的参谋班子和新的中下层军官,他们需要很长时间互相磨合。德国原有的野战师已经没有足够军官和士官,还要调出一部分去组建新的师,其捉襟见肘可以想见。1943年以后,东线的许多德国师只是空架子,战斗力还比不上1941年的一个团,新组建的师又因为战斗经验薄弱而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德军的崩溃遂不可收拾。
第二个大错误是组建所谓的“德国空军野战师”,这些师都由空军富余的地勤人员组成。空军野战师的兵员素质本来是不错的,但他们缺乏陆战经验,必须在经验丰富的陆军军官率领下才能慢慢成长起来。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因为害怕空军的纳粹主义倾向被陆军的“旧普鲁士习气”感染,尤其是害怕他失去对空军的绝对控制权,就千方百计游说希特勒不要把空军地勤人员编入陆军师,改为组建新的师。这些“空军野战师”虽然打的非常顽强,可战术素养远比不上一般的德国师,他们应该发挥的巨大作用就这样被抵消了。同样可惜的是党卫军师的不断组建,它们到处和陆军抢夺兵员,而它们的军官战术水平跟陆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党卫军师主要是靠优良的装备和高昂的士气作战,它们的损失比率一般都相当高。
1942年底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消灭了德国最精锐的集团军之一——第6集团军,还使第4装甲集团军丧失了绝大部分实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损失的所有军官、士官和老兵,本来可以作为三到四个新集团军的骨干,现在却这样可惜的损失了。斯大林格勒的失败远不止是损失30万人那么简单,这30万人都是德国陆军的精华,如果把他们及时撤出斯大林格勒,他们在以后战斗中发挥的作用远不止30万人那么简单。
1944年,德国在军火生产上超过了苏联,但再多的坦克都无法弥补优秀装甲军官的损失。在德国人不断把优秀军官分散到各个新建的师,从而一再削弱自己战斗力的时候,苏联却在不断组建“近卫集团军”,把最优秀的师、军都组织起来,成为最强大的突击力量,它们都拥有苏军最优秀的军官。虽然其水平无法与1941年的德国军官相比,但要压倒1944年的德国军官,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另外,西线的战事也有很大影响。
一是德国想在短时间内占领并打败英国是不可能的,希特勒的海狮计划不是没有实行过,而是根本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且这样的战争进程是与德国的闪电战相违背的,希特勒吃尽了闪电战的甜头,要想放弃这一战争模式,而把所有精力放在一个英国上,不太可能。
二是战争毕竟是长期的,短时间的胜利可以获得,但要想保持住这个成果,则不是那么容易,德国的触角太长,虽然他自身的军队战斗力素质、武器装备、资源等各方面很有优势,但是他的轴心国们则是不堪一击,尤其是战斗力,很难说能担当什么大任,对于德国不但帮不上忙,有时候还成了累赘。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德军长此下去,必然难以维持,苏军、盟军后备充足,不论是兵员,还是战争资源,更适合长时期的战争消耗。
1、苏联的国土太广袤,人口数量太多
2、苏联工业体系在经过国防动员之后可以和没有经过国防动员体系的德国抗衡。
3、苏联武装力量战斗意志坚决,敢于牺牲,比西线那群人要强。
4、苏联政治稳定,德国无法通过短期内损失大量人口国土和军队来迫使苏联更换领导人或求和,就像西线那样。
5、英美在给苏联输血,同时轰炸德国工业基地。
6、苏联的坚壁清野,在41年发挥了重要作用,。
7、德国错误估计形势,没有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导致41年冬季失败之后后继乏力。
参谋部门因为法国的胜利都当德国的坦克是神仙了.缺少对苏联武器的情报可以说是战争初期德国装甲部队损失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错误的估计了苏联民众的抵抗决心(或者说没想到苏联内务部队那么狠).
遇到了寒冷的冬天,导致后勤恶化(没有子弹的枪和没有食物的部队都是羊羔)游击队的活动也导致后勤进一步恶化.
军事决策上有欠考虑,打油田打首都之间举棋不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美国的援助也很大程度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当然有些人认为美国的援助不足以称道,也同上了~)
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也是一个,虽然轰炸中德国的工业实力仍旧增长,但是如果不炸长的更快~至少是滞后了
主要还是天气原因 大雪封路 部队进退两难 推进速度大减
对俄罗斯空袭时间不够 如果对俄的军工厂及其他军事设施在多空袭几次 那将事半功倍
再就是后勤保障更不上 希特勒不给他的士兵们送棉衣 而给他们送去了葡萄酒 使他们士气低落 无心恋战等等都是导致失败的原因